青藏文化·文學奇葩·《薩迦格言》
格言在藏語里稱為“勒諧”意為“善言”。其內容多為宣揚處世哲理,諸如社會生活道德標準、求學精神、待人接物態度和方式等等。藝術手法上采用四行一段的民歌體,每行七言(民歌為六言),兩句為喻,兩句指實。所使用的比喻,或魚蟲花草、日月山川;或民間典故、諺語故事,再加上采用推理手法,使詩歌極富哲理性,因而廣為傳誦。藏族最著名的格言詩有:《薩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樹格言》等。
《薩迦格言》的作者是西藏佛教薩迦派著名大師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他曾在六十三歲時,應闊端邀請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商請歸附“隨土納貢”,為祖國統一做出過重要貢獻。七十歲病逝于涼州。作為佛教大師,他著述頗多,有《因明庫藏》、《三儀律差別論》、《醫論八支攝要》等,十多部著作,后人輯之為《薩班全集》,內容包括宗教、邏輯、語言、醫學、修辭、音韻等。其中《薩迦格言》最為著名,全格言詩共九章四百五十七首,內容十分豐富。歸納起來,主要包括這些方面:褒揚法王、貶斥暴君,提出為政之道;贊頌學者圣賢,倡導優良品行;貶抨惡人愚者,批判不良行為作風;提出一些處事接人待物原則;勸人崇佛,修忍戒怒,宣揚因果報應、人生苦海等等。所有對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出于作者自身對事物的認識和立場,因而種種的階級偏見和時代局限也是難免的。
然而,《薩迦格言》的一些思想內容,對藏族社會的發展卻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作用。貢噶堅贊生活的時代,是剛從吐蕃崩潰的廢墟中走過來的時代。作者看到了9、10世紀平民大起義的風暴,感覺到其力量之不可抗拒,水可以載舟,但也可以覆舟。因此,作者站在統治階級一邊,在他的格言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一系列鞏固統治階級地位以及所謂“治國治民”的辦法。他強調佛教的神學世界觀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統治地位和對政治的指導作用。指出:“國王應遵佛法衛國護眾生,不然就是國政衰敗的象征。”他提出政治上施以仁政,反對暴虐的原則:“經常以仁慈護佑屬下的君主,很容易得到奴隸和臣仆。”“如果經常虐待屬下,君長就會走向滅亡!”但是,他在主張施仁政的同時,也主張使用殘暴的手段:“對不馴服的眾生莫發慈悲,制服他們只能用暴烈行為;希望對自身有益的人們,都用針灸來消除病危。”由此可見,其“仁政”是有階級性的,是虛偽的,對于勞動人民來說,更多的是施以殘暴。作為“仁政”的另一方面,作者提出了輕徭薄賦和濟放布施(施行小恩小惠)的經濟主張。他說:“君長收稅要循合理途徑,不要過分傷害眾百姓;如果白蕓香樹的漿液流得太多,便會枯竭。”“以布施召集,敵人也前來;若不布施,親友也遠離開……”這些經濟主張,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從事生產活動的廣大農奴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他們看到一線生機,安于勞動,有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因而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在治國用人方面,他主張選賢任能的原則。詩中多次提到:“如果委任圣賢當官,事情成功幸福平安。”但是,對勞動人民卻持輕視態度:“智弱者即使聚集很多,也不能把偉大事業做。”當然,《薩迦格言》也不乏對那些殘暴君主的揭露和抨擊:“一是殘暴罪惡者當了國王,二是頂層快要坍塌的樓房,三是極易崩裂的危險山峰,住在下面的人們日夜恐慌!”貢噶堅贊在“把神圣佛法宣講”的《格言》里,雖然有許多宣揚宿命論的思想的觀點,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提出以佛法治國,推行仁政,選賢任能,輕徭薄賦等一整套“施政綱領”,在某種意義上,符合民眾意愿,適應社會生產發展。
在為人處世方面,他提倡勤學、謙虛,凡事要觀察研究,商量辦事、有錯就改,贊揚臨危不懼;主張謹言慎行、與賢交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誡防微杜漸,提醒量力而行等等。這些主張多被人們所接受,成為處世哲學和行為規范。有些格言至今也有積極意義,比如:“愚人以學習為羞恥,學者以不學為羞恥,因此學者即使年老,也為來生學習知識。”“學問小的人自大傲慢,學者為人和藹而自謙,小溪經常大聲喧囂,大海何曾常常吵鬧!?”“兩個智者共同商量討論,就會產生更高的智慧學問,姜黃和硼砂二者調和,就會產生另一種顏色。”有的詩句,充滿了一定的辯證思想,是佛教哲學的自然反映。如:“最初開始的時候,說不定是敵還是友;食物不消化會變毒害,掌握了毒性可做藥材。”“對這個有益的事物,對那個可能有害處;月亮升時睡蓮盛開,可是荷花卻閉攏來。”
貢噶堅贊是一個格言詩家,同時是一個佛學理論高深對佛教十分虔誠的宗教家,因此,在他的《格言》里有不少屬于宣講人生苦海,輪回報應,勸誡人們修忍戒怒,知足安命,出世修佛的詩句,這些當然有利于統治階級的利益。
從《薩迦格言》的藝術成就看,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特點:(1)《格言》的格律,運用了四句七音節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是藏族一種古老的格律詩調,在敦煌發現的古藏文格言殘卷中,就有這種格律詩。它的每句的節奏停頓一般是二、二、三。朗誦時具有抑揚頓挫,鮮明響亮的音樂美感。(2)成功的人物刻畫。《格言》在刻畫人物時,以其簡練、鮮明的筆觸,勾勒出當時社會各階層、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維妙維肖、生動之極。例如:“隊伍前進他殿后,撤退之時他領頭,看見吃喝拼命鉆,看見困難想法溜。”(3)多種修飾手法的運用。《格言》長于運用人們日常所熟知的各種事物(日月、山川、花草、禽獸、衣食用具、騎馬射箭等)引以為喻,使詩句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同時,還大量地運用了并列對比的修辭手法,使《格言》呈現出擺事實、講道理的意向,達到善惡自明、美丑自見,不褒自揚、不貶自抑的藝術效果。例如:“愚人的學問掛嘴上,智者的學問腹中藏;禾秸浮在水的表皮,寶貝放在水面也沉底。”
總之,正如《藏族文學史》所言:貢噶堅贊繼承吐蕃時期以來的格言詩的傳統,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借鑒印度某些作家的同類型作品,創作了藏族的獨具風格的格言詩。這種詩以四句七音節為基本格律,發表作者的政治見解,闡明處世為人的主張,宣傳佛教教義等,形成了藏族作家詩中的又一個流派。《薩迦格言》以其豐富的內容和多彩的藝術技巧獲得藏族人民和歷代學者的傳頌。現在,《薩迦格言》在國內外已被譯成蒙文、漢文、英文、法文、日文、以及印度、捷克、匈牙利等國文字,走向世界。
上一篇:青藏文化·文學奇葩·《米拉日巴傳》
下一篇:草原文化·史傳典籍的輝煌·《蒙古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