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開封猶太人與挑筋教
挑筋教,即一賜樂業(以色列)教。所謂挑筋,是指人們宰殺牛羊時,將其腿筋挑斷舍棄不食的習俗,故稱此種習俗為挑筋教。據說,猶太人的祖先以色列在與天使摔跤時,被天使摔傷了腿筋,從此猶太人便不食動物的腿筋,可見挑筋教就是古代東遷到中國的猶太教。
明朝萬歷年間,確切說是公元1605年,河南開封有一個已經中舉的挑筋教徒艾田,到北京考進士,在北京得到一本宣傳天主教的小冊子。他讀過后,認為自己的信仰與小冊子上所說相似,便去拜訪意大利在中國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仔細聽完艾田的敘述,認為艾田所屬的宗教應是非常古老的猶太教的一支,于是派出傳教士到河南省府開封考察。在開封,傳教士們讀到了挑筋教寫在羊皮上的經文,斷定挑筋教就是古猶太人的猶太教。利瑪竇神父把這一情況詳盡記錄寄回意大利,公開報導,中國開封居住著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遂在歐洲引起極大的轟動。
自西漢時期張騫通使西域后,中國與西域、波斯、羅馬等地就建立起了聯系。在公元1至2世紀的戰爭中,猶太國(Juda)的耶路撒冷被提多(Tite)皇帝摧毀,大約有六十萬猶太人被迫離開故土,流散世界各地。一支流移到印度孟買的猶太人中的一小部分,于東漢明帝時期遷入中國。唐朝時他們在長安居住,后周時期又遷居當時的京都——開封。北宋王朝建立后,他們得到皇帝的恩準,留居開封。金朝大定三年(1163),他們在開封修建了一座會堂(猶太教禮拜寺),自名其教為“一賜樂業教”。明朝時,一個名叫當俺尚(可能是哈桑)的猶太人成為朝廷的高級將領,于是很多猶太人也得到了官職。清初,開封猶太人趙映乘中了舉人,曾任福建和湖廣按察副使。這個時期挑筋教發展興旺,猶太寺院也修得格外氣派。清朝中、后期,開封猶太人的信仰特征已逐漸消失,猶太寺廟完全坍廢。最后,猶太人將自己祖產寺廟及遺址都賣給了英國圣公會主教。挑筋教不復存在。這個民族以一千多人,竟在開封留存了一千多年。16世紀以前,他們還與波斯保持著聯系,可以經常獲得經卷。但當南京、杭州等地的猶太人已被漢族同化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以后,開封的猶太人也逐步走上被漢族同化、融和之路。
挑筋教教徒不吃豬肉,在入寺禮拜時均須頭戴藍色小帽,這習俗又近似回民,故又有“藍帽回回”之稱。挑筋教所用的《經》或《大經》,是指《摩西五經》;《散作》,指的是《圣經》及《禮拜書》《先知預言錄》等。其《律法書》《先知書》和《圣錄》后由基督教承繼而被統稱《圣經·舊約全書》。每逢安息日,即星期六,他們不動煙火,不煮烹任何食物。男孩出生必行割禮,不食不潔之物。嚴禁崇拜偶像,孟正氣神父所繪開封猶太教寺廟草圖表明,挑筋教寺廟坐東向西,門口有牌樓,庭院及各側門、漢文碑、大理石獅子雕像、銅鑄的大香爐、挑筋灶(即把準備烹煮動物的腿筋挑斷之處)和祠堂。而祠堂中僅有摩西主教位及背椅,無偶像。
挑筋教原有七十余姓,最后只剩趙、金、石、李、高、張、艾等七姓。他們只在教徒間互相通婚,而絕不與其他回回或漢族通婚,從而使猶太民族得以延存一千多年。挑筋教盡管在許多方面保持了他們的習俗信仰,但也吸取了不少中國文化,如尊崇皇帝、祭祖祭孔等。又由于他們不吃豬肉、不拜偶像的習俗與回民習俗相似,一些猶太人逐漸融入回回民族之中。開封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水災,挑筋教的羊皮經書遭災被毀,一些猶太人被淹身亡。到了清末民初之際,開封的猶太人就所剩無幾,而當最后一個通曉希伯來文、能讀懂猶太教羊皮經書的掌教(即拉比)也在赴青海做生意的途中死去后,猶太人便完全與猶太教分離,逐漸融匯于華夏民族之中了。
自從猶太王國被羅民帝國攻占后,猶太民眾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均受歧視迫害,唯獨來到中國開封的猶太人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絲毫沒受歧視,更無遭到蒙古、漢、滿族統治者的迫害,最后與華夏民族完全融合,這充分說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深厚、寬容。
上一篇:青藏文化·雪域藝術·建筑
下一篇: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影響深遠的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