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刻苦治學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他自幼聰明過人。七歲時就能比較清楚地講解《左氏春秋》了。在兄弟們中間,他是最用功的一個。不論盛暑嚴寒,從不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每上完課,兄弟們紛紛跑開了,唯有他獨自留在教室里,認真復習老師講過的內容。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并能一字不漏地背誦為止。他覺得:讀重要的書,不可不背誦。因為只有背誦,才能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半夜里睡不著覺的時候,一面默誦字句,一面揣摩它的意義,這樣,自然得益多,進步快。
他自己幾十年中就是這樣手不釋卷,如饑似渴地學習的。為了使自己能全部身心投入學習,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在臥室里,除了放臥具和圖書外,其他東西一律不放,這樣可以防止分散精力,影響學習。他睡覺時用的是“警枕”,也就是用圓木做枕頭,由于圓木易滾動,只要稍微移動或翻身,圓木就會從頭上滾走,這樣就可以很快醒來,不會睡很長時間。
司馬光幾十年孜孜以求,不僅酷愛學習,而且十分珍愛圖書。他藏書萬余卷,每冊都保管得像新的一樣。每年他都把書搬出來,在太陽底下曬兩次。他看兒子讀書時,用指甲抓書頁,非常生氣,對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點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惜自己的書籍。”我們透過司馬光酷愛書籍這一點,可以想見他對知識的尊重和渴望。
為編修《資治通鑒》,他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每天晚睡早起,二更才安歇,五更就又起身。一日三餐總得再三催促才肯進食。長期的勞累使他齒落目昏,骨瘦如柴,可是他仍一絲不茍,每天經他手修改的稿子一丈多長,從沒有一個草字。為潛心編修,他排除萬難,克服了種種困難。他的書房低矮狹小,夏季氣溫高,空氣不易流通,坐在里面一會兒,便通身大汗,有時流下的汗水將書稿都打濕了。為了解除這擾人的燥熱,他請來工匠,將書房地中心挖了一個大深坑,再用磚砌上,這樣就修成了一個簡易“地下室”。有了它,冬暖夏涼,再也不用為暑熱滯學發愁了。
司馬光幾十年勤于書卷,建樹頗多。除《資治通鑒》外,有《涑水紀聞》十六卷,《司馬溫公傳家集》八十卷,《稽古錄》二卷等。
◆司馬光的“書不可不成誦”、“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等觀點,確是學習的準則。
上一篇:匡衡鑿壁偷光
下一篇:司馬遷撰《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