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和他的《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十九世紀所有偉人中最復雜的人物”(高爾基語)。他一生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長達六十多年,其中從1863到1899年先后寫出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通過歷史事件、家庭關系以及地主和農民間的矛盾,描寫沙皇俄國的社會生活,從中深刻反映出他以宗法社會為基礎的農民世界觀的矛盾:一方面無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一方面宣傳對惡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農社會來代替沙皇制度。他的《復活》,即是他長期進行思想藝術探索的良好總結。也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生在牛棚、三歲喪母后就淪為地主的“半養女、半家奴”的女人。她一生極為不幸,剛長大成人就被貴族少爺聶赫留朵夫踐踏、遺棄,被逼無奈做了娼妓,又蒙冤入獄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亞。自私墮落的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看到瑪絲洛娃受審,忽然“良心發現”,為營救瑪絲洛娃,他到處奔走,因營救未成,他又決定陪她一塊去流放。善良的瑪絲洛娃為此深受感召,便更深地愛上聶赫留朵夫,還為了不拖累他的前程,瑪絲洛娃拒不和他結婚。小說成功的地方在于:它通過男女主人公復雜的經歷,描寫了農奴制改革后俄國的社會生活,撕下了貴族資產階級的“一切假面具”,強烈控拆了從外省到首都,從地方到中央,整個俄羅斯帝國的國家機器、官方教會、社會制度經濟基礎和倫理道德等,都成了囚禁和殘害人民的監獄。但小說本身也生動地說明,由于作家思想上存在矛盾,也為作品帶來明顯的藝術缺欠。在思想上,他于譴責地主資產階級暴力的同時,也否定了人民革命的暴力,于反對官方教會的同時,又鼓吹“清洗過的新教會”。他雖不贊成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但也不“反對地主土地占有制”。他幻想“好老爺”發善心,把土地“恩賜”給農民,強化“饒恕一切人”、“愛敵人”等等錯誤思想的宣傳。在藝術上,由于加多了宗教道德說教和大量抄寫《福音書》上的有關言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使小說的藝術結構也受到了明顯的破壞。
一個贏得了全世界進步人類敬仰的大作家,如果他思想上存在矛盾的話,也不可避免地要給他的作品帶來令人遺憾的藝術缺欠。
上一篇:托勒密不僅剽竊他人成果而且偽造數據
下一篇:投放市場的不合格產品——明代前后七子復古文學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