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安徽人對京劇形成和發展的貢獻
京劇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徽調。它是徽班藝人在北京流行的各大劇種的基礎上,綜合二黃、秦腔等幾個比較出色的地方戲曲,并吸收了昆曲的精華,而逐漸形成的。早在清初,徽調就已傳到北京,但徽班進京,則要到乾隆時期才開始。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由安慶人高朗亭率領的三慶班。高朗亭是一位優秀戲劇演員,飾演古代婦女角色,擅長二黃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僅十七歲的高朗亭率領三慶班到北京演出,大為走紅。在吐字發音上,他注意吸收北京字音,在曲腔上則兼收并蓄其他劇種的特色,使二黃腔曲調變得更加優美,表現力更加豐富。他還博采昆曲、弋陽腔、梆子腔等劇種的表演技巧和表現手法,逐漸形成具有唱、念、做、打等綜合藝術特點的戲劇形式。繼三慶班后,先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三個徽班進入北京,即后來人們所說的“四大徽班”,其他進京的徽班尚有霓翠班、啟秀班、三合班、嵩祝班、金鈺班等。徽班常和其他班社合并、交流,徽班在北京占據了絕對優勢,其他劇種的戲班無法和徽班爭衡,不得不搭徽班演戲,徽班在劇目和聲腔方面不斷豐富、變化,經過四五十年的發展過程,終于形成京劇這一具有很高藝術水平的劇種。
同治、光緒時期,是京劇最后形成的重要階段,優秀劇目大量涌現,表演藝術大有提高。當時最有名的演員有十三人,被稱為“名伶十三絕”,其中四人為安徽人,這就是程長庚、盧勝奎、楊月樓、郝蘭田。程長庚是三慶班主,擅長扮演老生行的各種角色,扮相威嚴莊重,所扮演的忠勇威武的關羽、堅貞不屈的伍子胥、正直忠厚的魯肅,十分出色,博得“活魯肅”的美名。他的嗓音宏亮,在高亢之中別具沉雄之致,穿云裂石,余音繞梁,用字行腔,講究四聲,樸實無華而韻味十足。在他之前,舞臺上多以旦角戲為主,而由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績,使得老生戲在舞臺上占據了重要地位。盧勝奎亦飾老生,入三慶班后,很受程長庚賞識,所扮演的諸葛亮有“活孔明”之稱。相傳他是舉人出身,文化水平較高,又對《三國演義》頗有研究,據說三慶班演出的連臺本戲《全部三國志》就是由他編寫的。楊月樓工老生和武生,曾入春臺、三慶等班演戲。他文武全能,嗓音宏亮。扮演孫悟空,摹仿猿猴神態,動作靈活如猴,被譽為“楊猴子”。郝蘭田亦入三慶班演戲,原來擅長老生,所演諸葛亮聲容并茂,氣度不凡,后因老旦乏人,乃改唱老旦,熔各派老旦之長處于一爐,并以老生唱法揉進旦角唱腔之韻味,創造出一種既有別于老生,又不同于旦角的演唱風格,為老旦一行奠定了基礎。
與“名伶十三絕”同時及以后,安徽還出了其他一些藝術造詣很深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王九齡、陳五兒、汪桂芬、王鴻壽、楊小樓、程繼仙、余玉琴、楊寶森、葉盛璋等。王九齡入四喜班演戲,工老生,扮相“豐神秀雅,局度安祥”(《梨園軼事》),“喉音清脆,如初炙簧,如新調舌,能令聽者心曠神怡”(《梨園舊話》),有“鐵嗓子”之稱。陳五兒曾入春臺班演戲,擅長武旦,表現十分出色。汪桂芬自幼學藝,工老生,亦演老旦,十八歲時因嗓音變化不能演唱,改學胡琴,技藝很高,長期為程長庚操琴伴奏,對程長庚的藝術風格有著深刻了解。程長庚去世后,他常向人介紹程派藝術特點,有人勸他登臺試演,結果譽滿京城,被視為程長庚再現。他“中氣充足,嗓音高亢”,善于表達悲憤怨郁的情感,形成獨樹一幟的“汪派”。王鴻壽初學武生,后改老生,以演紅生戲聞名,有“紅生泰斗”之稱,《京劇二百年歷史》稱其“于關(羽)劇之紅生,獨開生面,壁壘一新,世稱活關公”。楊小樓是楊月樓之子,工武生,唱、念、做、打無所不精,嗓音響亮,高亢挺拔,念白講究音韻,節奏鏗鏘,表演風格寓文于武,武中有文,文而不瘟,武而不死,起落無跡,臻于化境,有“第一名伶”之譽,形成獨具特色的楊派藝術。程繼仙是程長庚之孫,工小生,扮相俊美,念白生動,文武全能。余玉琴工武旦,兼習刀馬,“尤工跑馬賣藝,鶯梢燕舞,錦簇花團,燈下觀之,幾令人神搖目眩”(《粉墨叢譚》)。楊寶森習老生,師法余(叔巖)派,有“小余叔巖”之稱,扮相清秀文雅,表現樸實無華,沉郁雋永,唱腔字音真切,韻味醇厚,形成楊派藝術。葉盛璋工武丑,身手矯健,念白爽快,動作靈活,武打干凈,很受推崇。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劇藝術的發展軌跡是以前后相繼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為標志的,安徽人不僅將徽調帶到北京,促成了京劇的形成,還向京劇舞臺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對京劇藝術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上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寧夏的滿族
下一篇:安徽文化·行政區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區的自然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