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內三關和外三關
明朝建立,蒙古貴族退出中原。善長騎射的蒙古騎兵仍虎視南部平原,初欲復辟帝業,繼而純屬為了劫掠子女金帛。自永樂朝起,蒙古人東取大寧,西奪東勝,中部據有開平,隔長城與明相峙,時有深入掠奪。明成祖朱棣即位前,曾率兵鎮守北平,防御蒙古騎兵,因此,他深知北部邊防的重要性,自此時起,明代各帝極力維護長城的防御作用,無代不修長城。據傳,明初大將徐達主持修建了自居庸關至山海關的東段長城;宣大總督修建了自居庸關以西的西段長城;戚繼光主持敵臺的修建工程。
明長城東達鴨綠江,一說東達遼寧開原柳條邊;西至嘉峪關,總長超過秦長城,耗費亦為前代所不及。明長城東段分內外二邊。外邊西起山西懷安鎮口臺,經萬全、崇禮、赤城、延慶而達四海冶的御靖臺(一說為懷柔縣止),長約八百七十余里。內邊起于山西省偏關,東至淶源,東北折經易縣、淶水、涿縣、房山、昌平、懷柔、密云、薊縣、遵化、盧龍、撫寧、終于山海關;另一分枝自淶源折向西南,經唐縣、阜平、靈壽、平山、井徑、元氏、贊皇、臨城、內丘、邢臺、沙河而至大嶺口,全長約三千四百余里。內外邊結構形勢,形成一縱深防御體系,完全是為了拱衛都城北京,使燕趙區域的軍事地位被凸顯出來了。
明朝政府沿長城一線北部防線設置了九座軍鎮,又稱“九邊”,分別命將駐守。位于燕趙區域內的有宣府、薊州二鎮,以其屏蔽京城,于九鎮中最為重要。宣府在秦漢屬上谷郡境,既是軍鎮駐所,又是宣大總督駐所,下轄宣府、大同、山西三撫三鎮,駐步馬軍兵十二萬六千四百人,防區東起延慶四海冶,西至山西保德黃河岸邊;長約一千九百二十里。薊州鎮治漁陽(今河北薊縣),亦為薊遼總督駐所,下轄順天、保定、遼東三巡撫。薊州鎮原兵額四萬余人,嘉靖二十九年(1551),蒙古俺答汗率兵攻入古北口,兵臨北京城下,此后薊州鎮增兵至七萬八千六百人,加強了自居庸關至山海關一千二百里的長城防御力量。
自山西以東的內外長城,關口林立,據張鴻翔所著《長城關堡錄》統計,此段長城共有關隘八百九十九道,營堡七十一座。較著名的關口有: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是為“外三關”;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是為“內三關”;還有山海關、龍泉關、白羊關、故關、喜峰口、古北口、潘家口、黃花鎮、四海冶堡、飛狐關、浮圖峪口、井陘關、黃榆關等。
居庸關,在昌平西北三十里,南至北京一百二十里。秦代即稱居庸關,以秦始皇筑長城,曾居庸徒于此而得名。秦漢以來,皆為名關,北齊稱納款關,唐稱薊門關,又名軍都關。為“天下九塞”之一。居庸之形勢,東西山險連亙五十里,中間一關,最狹處才闊五步,僅通一車。有關門兩道,南稱南口,北稱北口,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道路崎嶇,下臨巨澗,稱為“絕險”、“天下北門”、“古今巨防”。古人描述“其險如線,其側如傾,升若捫參,降若趨井”。元人郝經云:“中原能守則為陽國北門,中原失守則為陰國南門”。歷代都屯駐重兵于此。明初大將徐達,沿東面翠屏山、西面金拒山兩山脊脈,并連接南北兩口,筑造一關城,墻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周回十三點五里,至今遙望山巔,遺址清晰可見。居庸關及八達嶺長城,成為今日游覽北京者必到之處。
山海關,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古稱榆關、又稱渝關、臨榆關、臨閭關。出關便是遼西走廊,是古代通往東北的必經之處。東北少數民族部落進入中原,亦多經此處,唐代已視為軍事重鎮。明初,徐達復修此關,以其在山海之間,改稱山海關。關城周回八里,又有東西羅城、南北新城,五城連環,故稱“五花城”。東、南、西三面臨海,稍北有兔耳山、覆舟山、斗絕難攀。出關向東北有路,八里至寧遠界。入關一百八十里至盧龍縣。明末,蒙古各部相繼衰落,而滿族雄起,虎視中原,東北方面成為邊防重點,故于山海關附近駐扎重兵,又以其為長城東部起點,故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后清兵屢經它處掠寇京畿,然山海關固守不下,阻隔清軍關內關外聯系,清兵因而不得久留中原。后因吳三桂獻關,加之中原戰爭,滿洲貴族乘機入主中原。以山海關之重要,故號稱“遼左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紫荊關,在易縣西八十里太行山中,東北至北京三百里,因山多紫荊得名。古稱五阮關、子莊關,宋代稱金陂關。出關西行至淶源、大同,北行至沿河口、宣化,向西南可至浮圖峪、插箭嶺。山形險絕,河流中斷,崖壁峭直,狀如列屏。前人稱其:“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以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據于中,規模宏麗,屹然為畿輔保障。”東漢初烏桓為寇,馬援出五阮關擊之,即此。金末,蒙金大戰,成吉思汗率蒙古騎兵入紫荊關,敗金軍于五回嶺,取易、涿二州,遂圍金都。明代,蒙古部落入寇,亦過此關,紫荊關確可稱京西門戶。明正統時,于此建舊城一座,周回三百八十丈。景泰元年,增建新城,周回六百八十丈,至今故址尤存。
上一篇:江西文化·昔日佛道勝地,今朝旅游佳處—江西宗教文化·其他旅游勝地
下一篇:燕趙文化·資源、物候和農工商業·農業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