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朱彝尊
朱彝尊 (1629~1709),字錫鬯,號竹坨,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清文學家。從小聰穎,能過目成誦,人稱 “神童”。清兵南下時,曾聯絡江南一帶志士,共圖抗清之舉,惜未成。康熙十七年(1678年),以布衣參加博學鴻詞科,中一等,授翰林院檢討,參與修《明史》。晚年稱病乞歸故里。學問淵博,尤通經史,寫詩好爭奇斗勝,獨樹一幟,與王士禎并稱 “南朱北王”。其詞構思精巧,圓轉流暢,為 “浙西詞派”的創始者。有《曝書亭集》《日下舊聞》《經義考》 等。編有 《詞綜》《明詩綜》 等。
主要書齋號有: 曝書亭、靜志居等。
曝書亭“曝書亭”寓以日取暖,以書潤思之意,以喻其嗜書成癖,好學不倦。朱彝尊年輕時,每次出游總要隨身自帶《十三經》《二十一史》。作京官時,為撰寫《瀛洲道古錄》,竟私自帶領楷書抄手進宮抄錄典籍,被揭發而降級,在仕林中被稱為 “美貶”。曾自作銘曰: “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 他如此酷愛讀書,因此退歸故里后,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營建了曝書亭宅園。內有舫、潛采堂、曝書亭、六峰閣、娛老軒、煮茶廳、雪之亭等亭閣。
曝書亭右邊,建有醧舫齋,為朱彝尊的書齋。書齋三面臨池,細風拂煦,池水漣漪,游魚嬉水,勝似畫舫。他常約親友來此飲酒談心,吟詩作文。身坐醧舫,如坐舟中。曝書亭正廳稱作“潛采堂”,是其藏書處,相傳他藏書8萬卷,分經、藝、史、志、子、集、類、說等八類,深得康熙帝嘉許,御筆賜 “研經博物” 橫匾掛于額首。正廳墻上鑲有一碑,上刻竹坨先生像。他頭戴竹笠,身著布衣。
曝書亭位于假山上,通風透光,夏日他常于此亭曬書,故亭以此為名。亭中石柱上刻有杜甫詩: “會須上番看成竹,何處老翁來賦詩。” 著書甚豐,以 “曝書亭” 命名的就有 《曝書亭集》《曝書亭外稿》《曝書亭詞拾遺》 等,其中 《曝書亭集》對后世甚有影響,清人孫銀槎為此著有 《〈曝書亭集〉 箋注》22卷。
嘉慶年間以后 “曝書亭” 曾被多次重建原莊園內的主要建筑至今猶存。現存的曝書亭為木結構建筑,攢尖頂形式。亭北有荷花池,池上有九曲橋。池南即朱氏故居原址。解放后,亭池周圍布置竹樹花草,辟作公園,一年四季,香飄四方,為嘉興一大勝景。
靜志居“靜志居” 與朱彝尊的一段婚外戀情有關。朱彝尊出身于官僚家庭,年稍長,家境破落,經常貧至絕食。又時值明末清初兵荒馬亂年代,生活更為窘迫。他與妻子馮福貞相依為命,感情不錯。因貧窮,朋友來訪,只好把家中僅存的一件布袍拿去典當,質錢買酒,招待朋友,然后由妻晝夜紡織得錢贖回。
馮福貞之妹,名馮壽常,字靜志,小朱彝尊七歲。馮壽常暗戀上了姐夫,而朱彝尊對她也有情。他倆由于無法結為正式夫妻,所以只能在野外悄悄約會。朱彝尊乃把這一時期的書齋名,取馮壽常的字,命之 “靜志居”,并把自己的著作取名為 《靜志居詩話》。朱彝尊本是當時著名詩人,又是浙西詞派的創始者,關于他自己的這段私情,寫有不少詩詞。如有一首《城頭月》云: “別離偏比相逢易,眾里休回避。喚坐回身,料是秋波,難制盈盈淚。酒闌空有相憐意,欲住愁無計。漏鼓三通,月底燈前,沒個商量地。” 寫得纏綿悱惻,甚有婉約派之詞風。
曝書亭經籍
曝書亭珍藏
上一篇:齋號趣談·朱少偉
下一篇:齋號趣談·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