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魯西之旅·太白樓·謫仙醉眠處
太白樓在濟寧,傳為“謫仙”李白當年常去宴飲處。
李白二十五歲那年,“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后來,他東游齊魯,來到任城(今濟寧)。李白平素豪飲,自稱“酒中仙”,據說在這里,他經常到當地最有名氣的一家酒樓——賀蘭氏酒樓飲酒。當時九十高齡的當爐賀蘭氏也酷愛詩歌,對李白極為敬重,常邀李白宴飲。有一次兩人喝得高興,賀蘭氏就把酒樓贈給了李白。李白便把遠在湖北安陸的妻小接到任城,在此處安了家。他和妻子(唐宰相許圉師的孫女)常在樓上把酒論詩,共度時光。后來,李白又一次離家遠游。三年以后,他在金陵(今南京)寫了一首《寄東魯二稚子》(其時妻子許氏已死),寄托了他對任城的眷念深情:
《謫仙醉眠處》古詩句出處: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別家三年,詩人念家之心恐怕也與逐漸齊樓的桃樹一樣,與日俱長了。
李白逝世九十九年以后,吳興人沈光過濟寧,登賀蘭氏酒樓,作《李翰林酒樓記》云:“至于齊、魯結構凌云者有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蠧,雖樵兒牧豎,過亦指之曰:李白常醉于此矣。”從此,太白酒樓開始揚名,常有文人騷客來此游覽題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左衛指揮使狄崇改建磚石城墻時,將樓由原址移至南城墻現址,名聲益遠。清代大文學家山東新城(今桓臺)人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曾記載當時酒樓盛況:“濟寧州太白酒樓,下府漕河,憑高眺遠,據一州之勝。……由夾城出小東門至南池,淵著淳泓,芰荷被渚,夾岸楊柳,淖約近人,最為佳境。”相傳侍讀錢香樹由運河乘船出京至濟寧時,因仰慕太白樓名聲,泊船佇立船頭遙望。一不小心,為霜所滑,失足落水。家人急忙把他搭救上船,他笑著說:“我聽說淹死之人,必有鬼物相引。倘若我昨晚夢見李白,他一定拉我走了,我今天就淹死了。”第二天,他游覽太白樓,作詩一首:“昨夜未曾逢李白,今朝乘興一登樓;樓中人已騎鯨去,樓影當空占上游。”
如今的太白樓為1952年重建,頂歇山式,兩層飛檐,高20余米。脊繪飛龍,檐立奇獸。樓內現存各種李白的和后人紀念李白的墨跡、刻石等。其中傳為李白手書的“觀”字刻石,呈正方形,邊長78厘米,正楷字體,瀟灑豪放,左下角署名“太白”。刻石出土于清嘉慶十年(1805),同時出土的還有“壯”字刻石,通讀為“壯觀”,今“壯”字刻石已佚。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外記》載,壯觀碑全國有三塊,分別在大同、滕陽驛、濟寧。還有手書《清平調》墨跡,為行草書體,如行云流水。卷末署“天寶元年李白醉書”,下壓“李白之印”方形圖章一印。此卷系后人摹寫。卷后有歷代書法家呂溫、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子昂、文徵明、祝允明、朱彝尊等跋語。據《松窗錄》記載,《清平調》三首詞,為李白當年在長安供奉翰林期間,奉唐玄宗詔于醉中所寫。寫成后,即由李龜年譜曲,玄宗親調御笛伴奏。據說楊玉環欣賞入迷,持繡巾再三向李白拜謝。二樓內壁,嵌有李白、杜甫、賀知章陰線淺刻畫像,人物形象生動逼真,系明萬歷年間李漢章立石。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蕪湖之旅·宣城·謝朓樓北望敬亭山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南昌·豫章古城通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