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
字美之。文登客嶺村人。明弘治三年(1490)與叢蘭同榜中進士。劉瑜的先祖廣恩伯為劉才之后。劉才系江南人。元朝末年任地方武職。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劉才備舟楫迎之,授千戶之職。后屢立戰功,封廣恩伯。明宣德五年 (1430) 劉才卒,其子承襲封位。封位傳至劉瑜之父時,因遭遇火災,朝廷冊封的廣恩伯文書毀于火,劉瑜之父懼罪攜妻、子逃于文登,落戶客嶺村。不久妻卒,貧不能支。時劉瑜剛滿十歲。其父為了劉瑜之前程帶其外出謀生。劉瑜父親的舊友成山衛明經王賢時任武清縣教諭[1]。到武清后,帶劉瑜拜見并求助于王賢。王賢見劉瑜年紀雖小,卻思維敏捷,定為可塑之才,便答應將劉瑜留在家中教讀,并以次女許之。王賢向劉瑜之父承諾: “君男今為我婿,異日畢婚、應試悉吾任之,不以累君,成名后,敬以相歸爾。”劉瑜在王賢府中刻苦攻讀,從不懈怠。明弘治元年 (1488) 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名列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劉瑜中進士后攜妻榮歸故里,拜見父老鄉親。當時學士李夢陽作賢像贊云:
實如其名,心稱其貌。攻苦以為學,守恒以為教。與人則鄙市交,議婚則恥薄道。寄林壑于神游,脫功名于鞅掉[2]。
劉瑜步入仕途之后,所歷各職皆有政績。后升至陜西左參政[3]。劉瑜之孫劉啟先明萬歷十七年 (1589) 中進士,官至瑞州太守。
【注釋】
[1] 教諭: 學官名。宋朝始置于太學附屬小學一至二人,掌訓導、考核、責罰學業。后州學亦置。明朝置為縣學正官,不入流。每縣一人,掌學政,教誨生徒。清朝沿置,改正八品。
[2] 鞅掉: 指公事羈絆。鞅,套在馬脖子上的皮帶。
[3] 左參政: 明代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以分領各道。
上一篇:劉煇
下一篇:劉重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