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科技
中州的科學技術也很發達,僅以東漢時期為例。如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在京都洛陽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發明了造紙術,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又如東漢時期的張衡和張仲景,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和醫學家。
(1) 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及其故里南陽。張衡,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張衡出生在南陽一個貴族世家。祖父張堪曾做過蜀郡太守。張衡從少年起就表現出聰慧的天資。他年輕時到京師洛陽,入太學,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以處世。
張衡特別喜歡天文、歷法、算學等。東漢安帝聞知張衡長于算學,派公車接張衡到京師,任為郎中,又升遷為太史令。在此期間,張衡認真鉆研歷法、天象,創制出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并寫成《算綱論》等“網絡天地而算之”的數學著作。陽嘉元年(132),張衡又造成候風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器表鑄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器表有八條龍,龍頭分別向四面八方,龍口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準備承接。各種機關皆在尊中,機關通龍口。如果哪一個地方發生地震,則面向地震的龍便將銅丸吐出,落入蟾蜍口中,振聲清越激揚,向人們報告發生地震的方向。雖一龍發機,其余七龍卻不會動。曾有一次,面西的龍發機,口吐銅丸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皆怪其不準。數日后驛者來報說,隴西發生地震,“眾皆嘆服其神妙”。從此,史官觀候風地動儀記載地震。
張衡還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制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等,對中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張衡還是一個文學家和畫家,他所寫的《二京賦》《思玄賦》《南都賦》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世界科學組織為紀念張衡,曾用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環形山及宇宙中的行星。
河南省南陽縣夏村是張衡的故里,有“平子讀書故址”和張衡紀念館。張衡墓在南陽縣小石橋村,墓高八米,周長七十九米,環以八角形花墻,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就長眠在這里。
(2) 醫圣張仲景及其故里南陽。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他自少年起,就聰慧異常,勤于學習,善于思考,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盡得其傳。東漢靈帝時,張仲景曾“舉孝廉,為長沙太守”,但時值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廷昏亂,官場黑暗,民不聊生。民間傷寒流行,病死者甚眾,他遂棄官歸隱,潛心研究醫學。張仲景他廣泛地征集方劑藥方,總結前代經驗,在百姓中間行醫治病。他寫成《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流傳下來的是經晉代名醫王叔和改編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總結出中醫診斷學上的陰、陽、表、里、虛、實、寒、熱八綱,和汗、吐、下、溫、濤、和等治療方法。
張仲景所總結出的診斷和治療的方法,成為后代中醫在行醫治病中的準繩,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張仲景被后世中醫稱為“醫圣”。
張仲景去世后不久人們就在他的故里建立了“醫圣祠”,以紀念這位對人類健康和祖國醫學做出巨大貢獻的醫學家。“醫圣祠”在南陽市東郊溫涼河畔,為一古樸陵園,分前后兩進。進大門后,兩側有塔形子母闕一座,高達十三米,上飾朱雀彩繪。大門里側有一石刻屏門,正面刻張仲景傳略,背刻《傷寒雜病論》序。院中長廊鑲嵌著石刻的張仲景生平組畫,以及我國古代名醫的石刻畫像一百一十七幅。
碑廊之后就是“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先生之墓”。仲景墓方圓三十三米,上有飛檐流角的墓亭,墓亭后有過殿,正殿和東西偏殿。正殿內塑有張仲景像。祠內收藏有清朝同治年間、張仲景的第四十六代孫張紹祖珍藏的《傷寒雜病論》的木刻原版和有關張仲景醫史一萬多卷。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中醫學家,他首先以各種中藥相配治療疾病,被稱為立方鼻祖。他所寫的《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奉為醫典。張仲景成為我國中醫學的奠基人,被稱為“醫圣”。目前,河南省南陽市設有“張仲景醫科大學”。1982年,中外醫學界人士在這里召開“張仲景醫術思想研討會”,研究并紀念這位偉大的中醫學家。
上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史學
下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