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承漢唐經學尾聲后的慶歷新學風
宋初一遵唐代《九經正義》,宋真宗時并命增撰補全“十三經”的《正義》。此時宋興已六十來年,仍不許違異漢唐經學。當時曾親試進士,一人的賦落韻,本來不合格,復試仍取了。另一人釋“師”字不用 《注疏》義而用 《爾雅》義,試官奏稱: “舍《注疏》而立異,不可輒許,恐士子從今放蕩無所準的。”遂不取此人。可見對漢唐注疏 (注即傳、注,疏即《正義》) 是必遵而不可違反的。
但這只是漢唐經學尾聲,宋真宗之后,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就出現新學風,這是宋代經過八十年來的經濟繁榮發展肇致思想活躍的結果。據宋時記載,對經義提出新說的,始于劉敞,其后為王安石。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云:“自漢儒至于慶歷間,讀經者守故訓而不鑿,《七經小傳》(劉敞著)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義》(王安石著)行,視漢儒之學若土梗?!本戆擞忠懹握f云:“唐及國初,學者不敢議孔安國、鄭康成,況圣人乎?自慶歷后,諸儒發明經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辭》,毀《周禮》,疑《孟子》,譏《書》之《胤征》、《顧命》,黜《詩》之序,不難于議經,況傳注乎!”這里所舉“諸儒”,除劉敞、王安石外,還及歐陽修、蘇軾、蘇轍、李覯、司馬光、晁說之等。這些人的著述或在慶歷時,或在慶歷稍后,可見當時對經解提出新說的,不止劉、王一兩人,而是整個學風所向,不少人都能對漢以來傳統經說挑戰,提出創說,因此慶歷學風開創了宋學新時代。
上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的研究·手跡研究
下一篇:尚書學·元明奉行宋學獨尊《蔡傳》及繼續疑辨·擁蔡反蔡以外或傾向不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