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之戰(zhàn)(1410~144年)
明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至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韃靼、瓦剌等部的戰(zhàn)爭。
15世紀初,大漠以北的韃靼、瓦剌等部,時擾明朝北邊。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決意親征。二月統(tǒng)兵50萬由京師(今北京)出發(fā),經(jīng)居庸關、宣府(今河北宣化)、興和(今河北張北),途中詢知韃靼內(nèi)部分裂,本雅失里率軍西遁兀古兒扎河(今烏勒吉河),成祖親率將士西追本雅失里,五月十三日至斡難河(今石勒喀河),成祖登山布陣,督先鋒迎戰(zhàn)。本雅失里戰(zhàn)敗,棄輜重,僅以7騎渡河西逃。
韃靼既衰,瓦剌勢強。十一年(1413年)瓦剌軍東進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揚言進討韃靼阿魯臺部,勢將南擾明邊。十二年二月,明成祖再統(tǒng)大軍50萬攜皇長孫瞻基北征。六月七日至忽蘭忽失溫,瓦剌部酋馬哈木等3萬眾分路迎戰(zhàn)。成祖命柳升發(fā)神機弩,自率鐵騎沖殺。瓦剌敗退。
瓦剌勢衰,韃靼又強。拘明使臣,襲擾北邊。十九年(1421年)阿魯臺南擾興和。二十年三月,成祖第三次北征,經(jīng)獨石、開平、應昌(今內(nèi)蒙古達萊諾爾西南岸),七月至殺胡原(今內(nèi)蒙古呼倫湖附近)。阿魯臺聞訊,盡棄輜重北遁。
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明成祖聞阿魯臺再次南侵,決定第四次北征。九月十日師抵萬全西陽河(今永定河支流洋河),知韃靼為瓦剌所敗,部眾星散,遂駐師不前。冬十月前鋒陳懋進至宿嵬山口,得來降韃靼王子也先土千以歸,封之為忠勇王,賜名金忠,遂班師回朝。
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臺又犯大同、開平等邊。四月三日,成祖第五次北征,以忠勇王金忠為先鋒。二十五日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獲阿魯臺北遁答蘭納木兒河消息,命諸將急追不見敵蹤。七月十八日,成祖歸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多倫東北)。
明成祖五次北征,韃靼、瓦剌等部連受重創(chuàng),勢力大衰,先后遣使入貢,北邊稍安寧。明朝也因多次北征而精疲力竭,無力再從事大規(guī)模的遠征。
中國古代火藥
中國古代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點火后能速燃或爆炸?;鹚幨侵袊糯拇蟀l(fā)明之一,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爆炸物,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
火藥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煉丹術。秦漢時期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硝石和硫磺的的性質已有初步認識。東晉煉丹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樸子·仙藥》中有用硝石、玄胴腸和松脂煉雄黃的試驗記載。實驗證明:當硝石量大時,猛火加熱可發(fā)生爆燃。在《太上圣祖金丹秘訣》、《真元妙道要略》等煉丹書中,均有對丹方燃燒爆炸情況的記載。煉丹家們通過長期實踐,發(fā)現(xiàn)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最遲在唐元和三年(808年),原始火藥在中國誕生。
從認識硝、硫性質,到將火藥應用于軍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北宋時期,火藥始見于戰(zhàn)場,《武經(jīng)總要》記載了當時火器使用的火藥配方。這時的火藥硝含量低,通常只能速燃,多用于縱火,是近代火藥的雛形。至南宋時期,火藥性能不斷提高。用于裝填“震天雷”的火藥,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擊穿鐵甲,具有實戰(zhàn)意義的爆轟效應。明朝對火藥工藝和配方有大量文字記載。在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關于鳥銃的火藥配方,與現(xiàn)代標準軍用黑火藥基本相同。
制造黑色火藥的實物標本:硫磺、硝石、木炭。
上一篇:《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167~16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明朝形勢(15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