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史學
我國自殷周時期就重視記史。西周有“內史”、“太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如老子曾為周守藏史。西漢時期,中央政府亦有專門記載王朝大事的史官,稱“太史令”。如司馬遷父子均任此職。中州地區在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形成以后涌現出許多史學家。著名的二十四史有十二部為中原史學家所修撰或參與修撰。
(1) 范曄與《后漢書》。范曄,南朝劉宋時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出身于官僚世家,少年時代就博覽群書,勤奮好學。長成后,他曾在劉宋政權中擔任尚書外兵郎、秘書丞尚書吏部郎等職。范曄一生很有才華,也很自負。他的著作很多,但大都散失了,只有《后漢書》流傳至今。范曄之前,有很多學者撰寫東漢一代的歷史,留下了著作。如漢代劉珍、班固等人的《東觀漢紀》,三國時期吳國謝承的《后漢書》,晉司馬彪的《后漢書》等,有二十多部。范曄亦寫東漢歷史,他取諸家之作,訂偽考異,刪繁補略,著成《后漢書》。因其著綜合了諸作的長處,故諸家之作逐漸被淘汰。后,范曄的《后漢書》被列為正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范曄的《后漢書》,原定有十紀、十志、八十列傳。而當他把紀、傳寫好,還未來得及寫志時,就因事下獄而被處死。今《后漢書》中的律歷、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等八志是從晉司馬彪的《續漢書》中取出補入的。范曄在獄中寫下《獄中與諸甥姪書》,自評未成之《后漢書》曰:“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這一評說,當不為過。
(2) 司馬彪與《續漢書》。司馬彪,字紹統,今河南省溫縣人。西晉著名史學家。西晉皇族。父司馬睦是晉皇帝司馬懿的侄兒,始封中山王,后改封為高陽王。司馬彪是其長子,應襲王位,但他游手好閑,好色薄行,被父親剝奪了繼承王位的資格。遭到如此打擊后,司馬彪收斂行為,潛心向學,專事著述。其代表作即《續漢書》。全書共八十三卷,紀、傳、志俱備,綜述東漢一朝史事。后佚紀、傳,僅存八志。此八志于北宋后收入范曄的《后漢書》中,成為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史料。
(3) 李延壽與《南史》《北史》。李延壽,字遐齡,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唐代史學家。為崇賢館學士,符璽郎兼修國史。他參加過《五代史志》和《晉書》的編撰并著有《太宗政典》《南史》和《北史》是他獨立用十六年時間寫成的。《南史》是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個封建王朝共一百七十年的史事。《北史》是記載北魏、北齊、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王朝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史事。《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南史》和《北史》將南朝和北朝等同看待,行文簡潔,條理清晰,得到時人和后世的好評。《南史》《北史》已成二十四史中的兩種。一般認為,《南史》《北史》是僅次于《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前四史的兩部史書,故李延壽被稱為“良史”。
(4) 吳兢與廿四史。吳兢,唐代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吳兢勤學博覽,潛心學問。他歷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在史館編撰史書四十年,共撰有《中宗實錄》三十卷、《睿宗實錄》五卷,又與劉知幾續《高宗后修實錄》,重修《則天皇后實錄》二十卷、《太宗勛史》一卷、《貞觀政要》十卷、《齊史》十卷、《梁史》十卷、《陳史》五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唐書》一百卷。吳兢一生編撰史書,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所編撰的“實錄”,秉筆直書,絕不徇任私情,如玄宗宰相張說曾與武后寵臣張昌宗陷害忠良,吳兢據實錄下,張說多次求他更改,他都加以拒絕。時人稱其為“世之董狐”。他所編的史書雖絕大部分散失,但《貞觀政要》對研究唐代歷史有重大意義。吳兢不愧為唐代最著名的史學家。
幾千年來,中原地區一大批文人學者筆耕不輟,為記錄和整理中華民族的歷史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河南許昌人荀悅,漢末史學家,才識學問,逸倫超群,依《左傳》體裁改寫《漢書》為《漢紀》三十卷。此書自劉邦滅秦,下止王莽,凡十二世、十一帝,包括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數十萬言。是一部被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譽為成就超過《漢書》的史學著作。
東晉學者袁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因感《后漢書》之不足,便仿《漢紀》編撰《后漢紀》三十卷,以編年體形式記載東漢一代十二帝、二百年的史實,文字簡潔,材料豐富,剪裁精當,對研究東漢歷史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薛居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北宋初年,奉命監修國史,并受詔監修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諸朝歷史,即《舊五代史》對史學研究中有重要價值。
宋祁,北宋史學家,今河南省杞縣人。是翰林學士、史館修撰。他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撰寫列傳部分。“傳”在《新唐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新唐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一。
另外,中州地區還有許多史學家在辛勤治史,如司馬光,雖然不是河南人,但在他一生的六十七年中,就有四十八年生活在河南,河南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洛陽編撰的《資治通鑒》,被認為是自《左傳》以后最優秀的編年體史書。總之,中州地區史學家的活動,在中國史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上一篇:三晉文化·山西地區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國封建時代的兩次大分裂與山西地區的多民族文化
下一篇:中州文化·燦爛的中州文化與歷史名人·中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