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4月)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因戰爭爆發于舊歷甲午年,史稱甲午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確定了以侵略朝鮮和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大陸政策”。1894年6月,日本政府以中國軍隊進駐朝鮮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為借口,出兵朝鮮,搶占要地,并組建戰時大本營,擬以武力驅逐清軍,控制朝鮮。7月25日晨,日本聯合艦隊在牙山口外的豐島海域突襲中國運兵船隊和護航艦。29日,陸軍向駐牙山的清軍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中日相互宣戰。
戰爭爆發后,日本大規模增兵朝鮮。清政府亦向平壤增兵。日第1軍萬余人分路北攻,9月16日陷平壤。清軍北退鴨綠江防御。此時,日本聯合艦隊出至黃海西部,尋機與北洋海軍進行決戰。17日,北洋海軍完成護送清軍赴朝增援任務,返航至鴨綠江口外大東溝海域時,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雙方激戰5個多小時,北洋海軍受挫。10月下旬,日第1軍主力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突入中國境內。日第2軍在遼東半島的花園口登陸,攻占扼渤海海峽咽喉的戰略重地旅順。隨后,日第1軍在遼東半島實施佯攻,吸引清軍主力,第2軍則組成山東作戰軍,準備進兵山東半島,殲滅北洋海軍。
清政府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有誤,將重兵集結于奉天(今遼寧沈陽)、山海關附近,山東半島兵力較弱。1895年1月下旬,日山東作戰軍分批在山東半島東端的榮成灣登陸,向北洋海軍駐泊地威海衛進攻,海陸配合,夾擊軍港。經過10余日激烈的攻守戰,北洋海軍損失慘重,提督丁汝昌自殺。2月17日,基地陷落,北洋海軍覆沒。與此同時,日第1軍在遼東半島西北部及遼河下游繼續擴大攻勢,清軍難以挽回頹勢。至3月上旬,遼東清軍全線潰退。
威海衛失陷后,清朝廷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請和。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賠償日本軍費2.3億兩白銀,割讓臺灣、澎湖列島。此后,臺灣軍民為抵抗日軍占領,進行了艱苦的武裝斗爭,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代價。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同時,也促使中華民族日益覺醒。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
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巡洋艦(模型)。排水量7.335噸,航速14.5節,主炮口徑305毫米,各型火炮22門,魚雷發射管3具,艦載魚雷艇2艘。管帶(艦長)為總兵銜。
上一篇:《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中條山會戰(1941年5~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