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險不依·唐軍潰敗
唐乾元2年(759年)九月,唐軍李光弼部扼守洛陽,準備扼止叛軍史思明部的攻勢。但由于史思明攻勢頗盛,李光弼因洛陽不宜守御,遂將洛陽居民組織出城避寇,將洛陽空城放棄,移駐進可攻退可守的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史思明進占洛陽空城,也不敢據守,率軍與李光弼部激戰于河陽,李光弼以決死之心,指揮諸軍在河陽南城、北城等處與叛軍搏斗,重創敵軍,迫使史思明隔河扎營,難以前進。李光弼不以死守河陽捆住手腳,主動出擊,在懷州(今河南沁陽)泌水大敗叛軍,阻滯了史思明攻城略地的勢頭,唐軍在戰略上處于主動。史思明千方百計誘使李光弼棄河陽而赴洛陽與叛軍交戰,光弼不為所動,史思明無奈,使間諜說動觀軍容使、宦官魚朝恩,稱洛陽叛軍厭戰思歸,人無斗志,擊之可破,于是魚朝恩屢言叛賊可滅,皇帝不明真相,發旨催促李光弼速收東都。光弼向朝廷屢次上表,指出賊鋒尚銳,懇請等候有利時機再出兵,不可輕進。朝廷不信。這時,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暗中依附魚朝恩,又妒忌光弼的功勞,亦進言叛軍可滅、洛陽可取。于是,即位不久的唐肅宗嚴令光弼出戰,并派人前來督戰,光弼不得已,于是率軍于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進攻洛陽,使部將李抱玉守河陽。大軍進至洛陽附近的北邙山下,光弼提出應依山之險要布陣,可進可退,使敵不敢貿然進攻,仆固懷恩妒光弼之功,要求棄北邙山之險而于平原列陣,并搬出隨軍出征的魚朝恩來壓制光弼。光弼勢孤,只好依懷恩之策列陣于平原地區,結果,驍勇善戰的史思明乘唐軍陣腳未定,發動突然襲擊,唐軍潰敗,軍資器械盡被叛軍奪去,光弼率軍渡河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魚朝恩逃至陜州。史思明乘勝進攻河陽,李抱玉勢單力薄,棄城而逃,長安便暴露在敵軍面前,十分危險,適逢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長安方穩定。
李光弼以攻為守、攻守結合的戰略是正確的,因而打了一些勝仗。魚朝恩、仆固懷恩妒賢嫉能,在臨敵時又有險不依,于利于敵軍突襲的平原地帶布陣作戰,指揮無方,終至潰敗,洛陽未奪回來,連河陽也失掉了,真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上一篇:有心畫虎卻成貓
下一篇:有韻的箋疏——玄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