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一層樓》及《成吉思汗演義》
尹湛納希(1837—1892)是蒙古族近代著名的小說家。據(jù)考系成吉思汗二十八代嫡系子孫,一生未出仕,潛心著書立說。后家道中落,歿于錦州。一生著有長篇小說《紅云淚》《一層樓》《泣紅亭》《成吉思汗演義》及《石枕之論》《村夫之序》《釋者虛偽》等散文,并存詩六十五首。
(1) 《一層樓》
《一層樓》約成書于19世紀(jì)80年代,它通過賁侯府公子與三個表姐盧梅、琴默、盛如之間的戀愛故事,反映了賁府從花團(tuán)錦簇走向腐朽墮落、最后衰敗的過程,描繪了一幅幅漠南蒙古族的階級矛盾和民族風(fēng)情的畫面。這部小說是在《紅樓夢》的啟示下寫成的。
《一層樓》的主要情節(jié)是:賁侯府原是一個花團(tuán)錦簇、燈火輝煌的侯爵府,這兒花天酒地、奴仆成群,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然而這已是封建末世。賁府的公子璞玉卻不愿承襲沒落的家風(fēng),而去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在思想上迸發(fā)出民主主義思想的火花。他性格文雅、喜好詩文。他的表姐盧梅、琴默、盛如富居賁府,頗有才學(xué),喜賦詩詞。她們都不遵守封建禮教,希望能自己選擇佳婿,并都愛上了璞玉,一往情深。但璞玉自己,對盧梅感情最深,視為知己,私訂終身,然而璞玉祖母卻看上了琴默,璞玉之父看中了盛如,只有璞玉之母中意盧梅,盧梅熱烈追求個性解放,蔑視封建禮教,坦誠地向璞玉表示愛情,但在他們頭上,依然壓著沉重的封建倫理道德,使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醞釀著悲劇,賁侯把兒子的婚事視為官場的交易和籌碼。他為了高攀,挑上了頂頭上司蘇節(jié)度使的小姐蘇己為兒媳。璞玉屈服于命運(yùn),與蘇己成親,誰知婚后不久就病死,三個表姐也四散飄零,弄得璞玉家破人亡,凄然一身。“虛話三十篇,淚花照心弦,癡語人每笑,惆悵有誰憐。”這便是璞玉一生遭際的寫照。
《一層樓》的現(xiàn)實(shí)意義在于,它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級對立,一方面是揮霍無度,一方面是啼饑號寒;一方面是富麗豪華的侯府,一方面是墻倒屋塌;一方面是養(yǎng)尊處優(yōu),一方面是耄耋之年仍在泥里地里勞作。衙門索賄、當(dāng)鋪盤剝、科舉腐朽、文人落魄等諸種社會弊端無不在書中得到深刻的反映。
(2) 《泣紅亭》
《泣紅亭》是一部獨(dú)立成篇的小說。它描繪了璞玉夢中尋訪盧梅、琴默、盛如三位姑娘的蹤跡,可這三位才女又被封建制度吞噬了生命。盧梅為不愿嫁給洋商而逃婚,在生活窘迫之時,拜他人為父。琴默的未婚夫是個丑陋不堪、駝背口吃的呆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琴默只好以死抗婚,后遇救而流落他鄉(xiāng),盛如未婚先寡,過著孤獨(dú)悲涼的生活。經(jīng)過種種艱難曲折、悲歡離合,小說以璞玉同時娶三個美人而終結(jié)。《泣紅亭》所描繪的蒙古貴族青年的男女愛情生活有著特殊的意義:作者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蒙古貴族青年男女對自由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歌頌了他們不屈服于命運(yùn)的大膽的抗?fàn)幘瘢浣Y(jié)局又陷進(jìn)了封建的窠臼。尹湛納希以漠南蒙古族日常口語為基礎(chǔ),經(jīng)過加工提煉,創(chuàng)造了清雅秀麗、洗練明快的書面語言,小說還出現(xiàn)了許多詩詞,這些作品既保持了蒙古族詩歌押頭韻的傳統(tǒng)形式,又服從于漢族詩歌的格律,對表現(xiàn)人物及表達(dá)主題起了畫龍點(diǎn)晴的作用。
(3) 《成吉思汗演義》
《成吉思汗演義》又名《青史演義》,亦名《大元盛世青史演義》,共一百二十回,現(xiàn)存六十九回,前七回為尹湛納希之父旺欽巴拉所寫。前五十九回寫成吉思汗的一生,后十回寫窩闊臺的繼位。關(guān)于其寫作動機(jī),作者在《綱要》和《回批》中披露,和12世紀(jì)成吉思汗的光輝業(yè)績相比,蒙古民族正在衰落,其原因是“貪圖安逸”、“好高鶩遠(yuǎn)”、“文不讀詩書,武不下校場。”他寫此書的目的在于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
小說以氣勢磅礴的藝術(shù)筆墨,把成吉思汗,窩闊臺兩代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描寫得聲勢浩大、驚心動魄。通過你死我活的軍事斗爭,展現(xiàn)出政治斗爭的尖銳、復(fù)雜、激烈。作者詳細(xì)地描繪了成吉思汗指揮的大大小小一系列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在作者筆下千變?nèi)f化,不重復(fù),不呆板,各具特點(diǎn)。例如作品的第十九章、二十章、二十一章,集中描繪了鐵木真與薩爾拉格的扎利圖汗及扎木合的一場血戰(zhàn)。作者詳盡地介紹了兵力的配備部署和雙方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zhuǎn)化及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的運(yùn)用,使一幅幅氣勢雄闊、縱橫捭闔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成吉思汗演義》成功地塑造了成吉思汗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的形象,作者多角度地描繪了這批政治家的氣度、胸懷、目光和韜略,使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封建階級的政治家出現(xiàn)在文學(xué)的畫廊上。圍繞著成吉思汗的英雄如眾星拱月,其中包括史稱四杰的孛斡爾出、木華犁、勃羅忽勒、赤老溫;史稱四狗的哲別、忽必來、者勒蔑、闊闊出;有巾幗英雄索隆高娃、洪古爾珠蘭等,通過這一系列形象,使讀者獲得對元初歷史的認(rèn)識。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小說傳達(dá)出主要的審美情感是崇高感。尹湛納希的注意力集中在元朝何以能建立,是一種什么不可遏止的力量把一批風(fēng)流人物推向歷史的潮頭,而這些歷史的弄潮兒又如何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導(dǎo)演出威武雄壯的正劇來。這一幅幅畫面的基調(diào)雄偉深厚,深沉豪壯、慷慨激昂,喚起人們對崇高的向往和追求。
上一篇:齊魯文化·禮樂之邦·“尊尊而親親”
下一篇: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新譯〈紅樓夢〉回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