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文學與方言·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與歌謠
福建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不少,富有濃厚的區域色彩。
(1) 表現人類同自然界的斗爭
古代的八閩水患頻仍,蟲蛇橫行,疾癘多作,給人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威脅。人們為了生存,必須與洪水、毒蛇等進行頑強的搏斗。產生于莆田一帶的《木蘭陂》傳說,講述了一個有義氣的賣酒婦女錢四娘,為治理水患,帶領眾人,三次集資興建石陂,最后獻出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搜神記》中所載的《李寄斬蛇》則生動地描繪了東冶少女李寄孤身深入蛇穴,為民殺除了“頭大如囷,目如二天鏡”的毒蛇。這類英雄事跡,都是這種斗爭的反映。
(2)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有關這一題材的神話傳說很多,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是《白水素女》。說的是青年農民謝端少孤,因恭謹自守,躬耕力作而感動上蒼。天帝命白水素女下凡化作螺女幫助謝端,終使謝端得到幸福的故事。傳說通過浪漫主義的想象,贊頌了勞動人民善良、勤勞、純樸的優良品質,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3) 歌頌保家衛國,反抗外敵侵略
早在南宋末年元兵侵入福建時,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歌頌英勇抗元的歌謠。明中葉后,東南沿海倭患頻出,以抗倭為主題的民歌便應運而生。如“俞龍戚虎,殺賊如土”,短短兩句,言簡意賅,形象地概括了俞大猷、戚繼光凜凜軍威和平倭功績。又如《思兒亭》的傳說歌頌了戚繼光不徇私情斬子,立下平倭大功。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并進行了抗清斗爭。為頌揚他的民族正氣,人們編造出許多有關鄭成功的故事,如《飯魚的來歷》《國姓井的傳說》《炮轟鷹鳶》《激戰臺灣城》等,歌頌正義的斗爭。晚清,福建受鴉片毒害尤深,人民深惡痛絕,口誅筆伐,各地紛紛出現反對吸食鴉片的“鴉片歌”,對吸食鴉片者譴責詛咒,鞭撻規勸,足以震聵發聾,促人猛省,收到了巨大的社會效果。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歌頌林則徐禁煙和指責清政府腐朽無能、喪權辱國的歌謠。
(4) 歌詠勞動,歌詠生活
福建依山面海,反映勞動生活的歌謠許多是和海、山連在一起的。如廣泛流傳于閩南一帶的《天烏烏》兒歌,以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了海龍王娶妻時熱烈、詼諧、生動的畫面,各種水族形象鮮明,躍然紙上:“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妻)。挑燈,蝦打鼓,水雞(青蛙)扛轎大腹肚,蜻蜓舉旗叫受苦。蚶吼魚走,水雞翻筋斗”(《閩歌甲集》)。《天烏烏》從閩南傳到臺灣后,歌詞產生了變異和衍化,更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5) 歌詠愛情
早在唐宋時期,福建就有相當完整、優美的情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淳熙三山志》)。這首情歌一千多年來一直在民間傳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描寫了一位爽朗、純真、矯健的少女會見情人時所表露的真摯情感。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祀鬼敬祖
下一篇:草原文化·民間的神圣世界·祭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