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的片面性
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他生于醫生家庭。中學畢業后當過記者。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中美國參戰(1917)后參軍,在意大利前線受重傷,愈后留居法國從事寫作,至戰后又遷居古巴,直到古巴革命后才遷回美國。從1923年至1961年這近40年的小說創作中,他形成了他自己的藝術風格,其風格特點是,從各種感覺入手去描寫人物,竭力縮短作者、人物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以具體、鮮明、生動的人生畫面感染讀者,讓讀者去體驗和領悟蘊藏于其中的感情與思想。最能反映他這藝術風格特點的,是他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29)和《老人與海》(1952)。《永別了武器》是以他所參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而寫成的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長篇小說。由于作家資產階級世界觀的限制和對戰爭認識上的片面,也就決定了他在小說中只能從個人幸福出發譴責帝國主義戰爭的片面性。小說主人公美國青年亨利當了意大利救護隊上尉。他在救護工作中結識并愛上了一個英國護士凱瑟琳。兩人打算等到戰后再結婚。亨利突然身受重傷,在他到后方養好了傷返回前線的路上,又因被意大利軍隊誤認為德軍奸細而被捕;因此他不得不和凱瑟琳一同逃到瑞士而同居。兩人的好景不長,亨利便因凱瑟琳死于難產而被孤零零地遺棄在人間。他一時陷入極度悲觀失望當中。他被作家寫成了一個個人主義的消極的帝國主義戰爭的反對者。在他看來,人處在這種戰爭中,好象是“著了火的木頭上的螞蟻”,“燒得焦頭爛額,不知往哪兒逃的好。但是多數都往火里跑,接著掉過頭朝尾端逃,擠在涼快的頂端,末了還是燒死在火里”。在這種戰爭里,再好的人也不免一死。
海明威在當時所在資產階級反戰作家當中來說是比較有名的一個,但也沒能突破他自己世界觀上的限制和糾正他自己對帝國主義戰爭認識上的片面性,以致使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把帝國主義戰爭寫成無法抗拒的災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慘痛的教訓。幸虧當今的廣大讀者都通曉只要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就能制止帝國主義戰爭這樣一個道理,不然小說在讀者中是會起到它不應該起的作用的。
上一篇:法國布朗熱政變
下一篇:游戲機——“老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