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法顯與《佛國記》
法顯,本姓龔,晉朝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因三個哥哥早年夭折,他父母怕他也不能存活,便在他三歲時將他抱到佛寺里當了小沙彌。長成后,他父親去世,母親和叔叔去佛寺勸逼他還俗回家,卻被他拒絕。他二十歲受大戒。因他“志行明潔,儀軌整肅”,不久便在佛僧中享有較高威望,深得大家敬重。
法顯所處的南北朝是中原地區佛教大發展的時期。當時,中原地區流傳并譯成漢文的佛典很多,唯獨專講佛教規范的律藏極少。于是,法顯決定西行,去尋求律藏經籍。晉隆安三年(399)春季,年已65歲高齡的法顯從長安出發,與他同行的有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到達后涼管轄下的張掖(即甘州)后,一行中又增添了僧人智嚴、慧簡、寶云等。過了敦煌,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的茫茫沙海里行進了十七天,方才抵達鄯善國,就是漢代有名的樓蘭。又順“絲綢之路”北道繼續前進,到達了烏夷國,即漢代的焉耆。由于那里人信奉小乘教,而法顯他們信奉的是大乘教。“道不同不相為謀”,法顯他們受到了冷淡,甚至被拒絕供給水和糧草。為此,法顯派智嚴、慧簡和慧嵬返回高昌尋求盤纏。最后多虧當地一位篤信佛教的富戶符公孫知悉,給他們提供了資助,才使他們得以繼續起程。離開焉耆,西行不久,他們轉向南方,開始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被人稱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也并非全是滾滾黃沙,有進無出。沿和田河、克里雅河分別有兩條“綠色走廊”,是溝通大沙漠南北的捷徑。沿途雖無村落,卻有大片茂密的胡楊林、蘆葦和草地。法顯他們走的便是其中一條“綠色走廊”。他在《佛國記》里這樣記述這段行程:“路中無居民,涉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他們在沙漠腹地走了一個月零五天,才抵達了昆侖山北麓的古城——和田。就文獻記載而言,法顯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實乃是有史以來第一人。
法顯攀越帕米爾到達印度后,邊巡視游歷,學習梵語及其文書,邊抄寫律藏和其他佛教經典。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一天,他游覽一座寺院時,看到供奉在佛像前的是一件中國南方生產的白絹扇,竟不覺潸然淚下,思鄉心切,遂決計回國。返程走的是海路,同樣也是歷盡千般磨難、萬般苦痛才回到祖國。這已是公元413年,他已年近八十。
法顯在花甲之年,“舍死西行,冒萬死,經西域而達印度,歷斯里蘭卡等共三十四國,首尾達十五年之久”(《佛國記》),其經歷的艱難險境,連他自己回憶起來也“不覺心動汗流”。他一回到建康(今南京),就開始一邊譯經,一邊將他西行求經的經過和沿途所見所聞編纂成書,這就是著名的《佛國記》,也被后人稱作《法顯傳》。它成書于晉義熙十年(414),是魏晉時期殘留下來的唯一的西行取經者自撰的西行記,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它不僅是研究我國4至5世紀時西北邊疆史地的第一手資料,而且也是研究中亞、南亞等地的歷史、地理和佛教發展史的寶貴文獻。
上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河西石窟群
下一篇: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流行寧夏的“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