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文學與方言·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
中原永嘉之亂后,一些衣冠士族、文人學士或避亂入閩,或宦游入閩,進行文學活動,如虞愿、王秀之、王僧孺、阮彌之、范縝、江淹、顧野王等。尤其是江淹,到福建后,終日遨游山水,以他的“五色筆”描繪閩地的“碧水丹山,珍木靈草”(《江醴陵集》卷二),并借山水禪寺來寄托個人的哀愁。
福建最早的鄉土文人是東晉時隱居在綏城(今將樂縣)銀山攻讀詩書的廖棠(《尚友錄》)。陳衍在《補訂〈閩詩錄〉序》中云:“文教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從目前所見到的文獻記載看亦是如此,閩中文人創作詩歌,確系始自唐朝。如初唐鄭露,盛唐薛令之,中唐歐陽詹、林披、林藻。至唐末五代,閩中文教漸昌,善為詩文者明顯增多,如黃滔、王棨、翁承贊、陳黯、徐寅、林寬、黃璞、孟貫、陳陶、顏仁郁者。主盟福建文壇的黃滔主張文學應該“指陳時病俗弊,敘述飭躬處己”,起“刺上化下”的作用。他的不少作品,如《書事》《和友人酬寄》《塞下》等,反映了軍閥混戰中人民生活的悲慘,和詩人深切的同情:“大國兵戈日,故鄉饑饉年,相逢江海上,寧免一潛然”(《閩詩錄》甲集卷二十五)。
自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原干戈不息,不少文人,如韓偓、秦系、周樸、江為、詹敦仁、崔道融、李洵等避地入閩,對福建文學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中的一些人開福建隱逸派文學之端。如秦系的詩篇中,空山、云溪、臥云、青松、白鶴、采藥、煉丹等情景俯拾皆是;江為的詩意境孤獨幽寂,孤鳥、獨樹、微雨、殘花等景象正反映了這種意境。
唐代,福建還出現了一些小說,如林罕的《林氏小說》、王轂的《報應錄》、王肱的《濟狀一篇》等。這些小說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仙鬼物怪的智勇與柔情俠骨,以鞭撻時弊,歌頌正義。此外,釋叔端的《文苑搜隱》是一部比較深刻的詩歌評論著作。
上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明代長城
下一篇:青藏文化·牦牛背上的生活·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