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牦牛背上的生活·服裝
青藏高原上的服裝,多種多樣,可謂五彩繽紛,但究其來源和式樣,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牧區服飾和農區服飾。
牧區服飾 牧區一年中僅有兩三個月是較暖和的日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寒冷氣候之中。所以,牧區男女老幼,皆穿大襟長皮襖,內穿布衫。皮襖分羔皮和老綿羊皮兩種,普通人平時穿老羊皮襖,除下擺和領口有紅布鑲邊之外,無任何裝飾,耐穿經臟。節日的皮襖大多為羔皮并以綢緞做面,或在羔皮上直接鑲紅、黃、綠色的邊,或鑲水獺皮和豹皮等。夏天戴氈帽,冬季戴狐皮帽。這種皮襖寬松肥大,夏季只穿左袖,右袖頭甩于后側,男女相同,冬季則穿兩袖。褲子或以羔皮,或以狼皮,有的在羔皮上加羚羊皮或鹿皮。腳上穿氈靴、皮靴。
農區服飾 從雅魯藏布江、青海湖畔到金沙江邊的農區,男子服飾大同小異,夏季穿布料藏袍,冬季穿皮襖或氆氌粗呢藏袍。上身穿短襟長袖上衣,一般穿兩三件,內為薄布綢衫,外為絨、呢、羔皮大襟上衣。上衣領口和大襟邊上均鑲錦緞邊、釘銀銅扣。褲有布、粗呢、布綢、皮料褲,以白色為主。節日服裝,則以綢緞為最佳。男子服飾式樣不多,遠不及婦女服飾。婦女服飾大約有二十余種,式樣各異,色彩繽紛。其中較為突出的有阿里普蘭裝、衛藏裝、工布裝、門巴裝、康區裝、馬爾康裝、平武白馬裝、舟曲白馬裝、東旺裝、大中甸裝、奔子攔裝等。普蘭、衛藏、康和大中甸等地長袍長袖衣基本屬同一類型,長可曳地,十分寬大。不同之處在于襟口和下擺等處的鑲邊、兩側插子的有無及鑲邊等。此外,普蘭和大中甸婦女都有披羊皮披風的習俗。平武和舟曲裝,多以布料為主,肥瘦適中,肩袖鑲紅、黃、藍等色布邊,腰系寬花帶,下擺為裙。東旺裝則是對襟長衣長袖,較窄,前擺平面,后擺打褶,但僅長至膝或小腿。前胸鑲三角形領邊,極雅致。奔子攔和塔城等處的服裝,則為上穿大襟短衣,下為百褶裙。此外,中甸尼西婦女還穿裙褲,這種裙褲的前后各有一條長方形布片,形成一種獨特的樣式。
地域對服裝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高寒牧區以皮襖為主,高寒農業區的冬服也與牧區相仿,而高寒農區的夏服則多以布、呢為主,也較輕便。河谷地區則因四季氣候溫和而多選用布、綢;衣服也較窄、輕便。但是,不管高寒地區還是河谷地區,服飾的色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色塊遞增和排比規律。五色彩邊(下擺、領口、大襟胸口、肩、臂等處)以綠、紫、黃、朱等豎立色塊依次遞增,有醒目、振奮的特點。腰帶扣飾、發辮、連衣飾物等,一排排有規律地佩戴,形成色彩的強烈對比,但又與整體諧調一致。各地服飾,尤其是節日盛裝,顯得高貴、豪華。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服飾,其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特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的服裝,都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影響和特點。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文學與方言·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
下一篇:東北文化·東北民族的風俗習慣·朝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