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二百五”的由來
蘇秦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天生聰明,才華出眾,胸懷文武韜略,而且能言善辯,因此深得齊王的厚愛,后來他被封為齊國的宰相。
當時,在眾多的諸侯國之中,秦國和齊國兩國實力最強,秦王為了吞并鄰邊的小國,便采取了聯合齊國的策略,主動地向齊王諫書,讓其與自己并稱東、西二帝。
不料這個計謀被蘇秦看破了,蘇秦便力勸齊王千萬不要稱帝,以免引火燒身,成為眾矢之的,齊王覺得有理,便采納了他的主張。
接著,蘇秦便抓住秦王稱帝、欲吞并六國的狼子野心,游說六國國君,實現了合縱抗秦的宏偉策略,并佩帶了六國的帥印,舉兵伐秦,逼迫秦王放棄稱帝,還退還了韓、魏兩國很多被秦國占領的土地。
從此,蘇秦便名震天下,成為六國聯盟的宰相,更加受到齊王的重視。然而,秦王卻對他恨之入骨,于是千方百計收買刺客,要治蘇秦于死地,以便掃清“霸業”道路上的障礙。
時隔不久,身拜六國宰相的蘇秦,在齊國境內的一次出巡時突然被刺客暗殺。消息傳到京城,齊王悲痛萬分,發誓要為蘇秦報仇。
可是,他一連派出多名偵探都沒有打聽到刺客的消息,究竟是誰刺殺了蘇秦?他又從何而來?這一時很難搞清。齊王對此茫然不知所措,報仇之事也無從下手。就在此時,有位大臣面奏齊王,為他獻上了一條妙計,齊王一聽便采納了。
第二天,齊都京城門外,高懸著蘇秦的人頭。人頭的旁邊貼著一張大幅的皇榜,榜文說:查蘇秦之來歷,乃燕王之內奸,佩六國之帥印,圖謀而造反。今有勇士弒之,實乃為國立功,持功來報者,將賞黃金千兩。人們望著蘇秦的人頭與榜文,議論紛紛,說啥的都有,頃刻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傳遍了整個齊國,幾乎家喻戶曉。
3日之內,便有4個壯漢先后來到皇宮門前,一個為農夫,一個為石匠,一個為屠夫,一個為破落商人。他們個個口稱蘇秦是自己親手所殺,要求領取千兩黃金。齊王聽了消息,便命令皇差將他們四人一同帶上金鑾殿,逐個詢問情由,四人的回答如出一轍,都說自己才是真正的刺客。
齊王聽罷,非常不悅,當殿斥責他們說:“你們四人并不相識,看來并非合伙同謀,其中必然有詐。朕今奉告諸位,如實招來,不許冒充,蘇秦究竟被誰所弒,如實稟告本王。”
齊王的話音剛落,只見4個壯漢幾乎同時跪倒在地,面對齊王慷慨起誓,都說刺殺蘇秦是自己所為。
齊王見狀,只好扭轉話題說:“好了,既然你們四人同為刺客,千兩黃金只好平分,我且問你們,一人可得多少?”
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二百五!”
齊王聽到這里,頓時大怒,拍案吼道:“來人,快將這4個‘二百五’給我押到午門,斬首示眾!”
刀斧手聞聲而動,不到一個時辰,4個“二百五”的人頭便落地了。從此以后,“二百五”便成了一個代名詞,人們專用它來嘲諷那些在生活中缺少心眼的傻瓜。這個詞語一直沿用到今天,它的意義始終沒有改變。
上一篇:趣味橫生的雅俗詩
下一篇:趣說“染指”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