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岑參與他的邊塞詩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
這是盛唐時期最卓越的邊塞詩人岑參的詩句。寥寥幾筆,便將讀者帶到雪海茫茫,朔風夜吼,飛沙走石的天山腳下的古輪臺(今米泉縣內)。岑參(715—770),河南南陽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他父親也兩任州刺史,但在他幼年時便已去世。他二十歲曾至長安,獻書求仕。天寶三年(744)中進士,授兵曹將軍。他曾兩度出塞,在西域共生活過六年。第一次是天寶八年(749),他以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之職來到西域,在這里生活了兩年。回中原三年后,他又作為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第二次出塞。岑參頗有雄心壯志,但“可知年四十,猶自未封侯”,久久郁郁不得志,便決心“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想在戎馬生涯中開拓自己的前程,“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他出塞后,雖然仕途多蹇,可在西域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斗中,他的詩境空前開擴,成為他一生創作的黃金時期。
岑參由于是隨軍赴西域,所以他的邊塞詩有許多寫出了當時唐軍西征的實況。像《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中有“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之句,描寫唐軍的營地,駱駝排成了隊,穹帳連成了片,把“匈奴軍”嚇得還沒作戰,便成了俘虜,句句渲染出唐軍西征的聲威。再如他的杰出代表作之一《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里還有這樣的詩行:“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軍情緊急,唐軍夜行,不聞人聲,只是偶然聽到“戈相撥”,顯出軍紀嚴明,將士們勇敢無畏的精神。而《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里描繪的白晝出師又是另一番景象:“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這里不再是夜行軍的悄無聲息,而是吹笛伐鼓,三軍大呼,這些詩把軍隊出征與陰山(天山),與風雪交相輝映,形成了有聲有色的交響曲。
岑參大量獨具特色的邊塞詩還描寫了天山南北特有的奇異景色。這些詩句有的寫西域戈壁的遼闊:“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有的寫天山的雪:“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還有的寫火焰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另一些邊塞詩還以生動的筆觸展現給人們一幅幅塞外風俗畫,展示了西域生活的壯麗圖景。他們在西域住的環境是:“秋來唯有雁,夏盡不聞蟬,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看的歌舞是:“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曼臉嬌娥纖復秾,輕羅金縷花蔥蘢。回裙轉袖若飛雪,左右生旋風”。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詩中還反映了西域各族人民之間友好往來的動人情景:“花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
岑參的邊塞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氣勢雄偉,想象力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愛好新奇事物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彩的藝術魅力。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民間生活習俗·歲時習俗
下一篇: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