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從此輝煌: 有無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有與無是三國時代韜略理論中的重要范疇。運用有無理論,就可以從根本上改造當前所處的境況,創造輝煌、燦爛的前程。
綜合三國時代的韜略類型,有對抗性與非對抗性韜略,有戰略性與戰術性韜略,有思維性與實踐性韜略,有對外性與對內性韜略,有創造性與工具性韜略,而有無理論即屬于創造性韜略。
與玄學中的有無理論不同,韜略中的有無理論不注重對世界本體的探討,而是將重點放在實現既定目標、營造有利格局、改變敵我關系、走向霸業峰巔上。
三國韜略中的有無思想,內蘊十分豐富、深刻。擷其要者,大致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化有為無,實現本集團的根本利益。二是從無到有,創建新型政權與實力。三是有無對抗,發揮己方優勢。四是有無相依,作為對策的兩手。
自從黃巾起義搖動東漢統治的根基之后,英雄豪杰紛紛崛起,他們借重東漢政府的封號,發展自己的實力,條件成熟時,就完全脫離與朝廷的關系,斬斷各種對朝廷的義務之索。化有為無,實質上是清除了外在力量對自己的束縛,擺脫了敵對勢力對自己的控制。由于新的力量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不暫時依附舊的力量,同時,新的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可能不脫離舊的力量,化有為無韜略的運用,就成為十分必要和重要了。東漢末年朝廷中的一些政治勢力既依靠宦官,又打擊宦官。各政治派別既把皇帝抓到手里,又千方百計削弱皇權,各路豪杰反擊董卓,卻又不敢真拚實打。各大軍事集團都利用少數民族的軍事實力,卻又不斷對其加以分化瓦解。劉備到處投奔,寄人籬下,卻始終借助外力又限制外力,最后發展自己的實力。魏、蜀、吳三國在外交關系中的立場變化,也頻繁地采用化有為無韜略,或粉碎對方的企圖,或轉嫁矛盾、壓力,或在雙方斗爭中,尋求利益。曹操從丞相到魏公、魏王,步步擴大個人勢力,置東漢朝廷于虛設。司馬懿如法炮制,安插親信、黨羽,從曹魏手中奪取政權。鐘會在滅蜀后尋求個人勢力的發展,企圖在蜀地建立新的獨立王國。無論是大的集團,抑或是小的派別、無不尋求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化有為無的韜略原則被運用得十分廣泛。實踐證明,這是掃清前途障礙,從內部取而代之,從外部削而弱之的有效手段。
三國韜略中有無理論的另一個原則是從無到有。各派在創建新的政權、擴大實力之前,都在運用從無到有的韜略原則。至于那些未能自覺運用者,不是被別的勢力所吞并,就是被擊敗。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在敵手如虎、強者如林的動亂時代,之所以能自立一國,關鍵在于他們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從無到有的發展規劃。曹操取天下,有一套獨特的韜略,其從無到有原則,著重體現在“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的思想中。曹操收攬天下的杰出人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囊團,終于贏得旁人難以比擬的勝利,比起曹操來,袁紹就顯得大為不如,袁紹看不到人的力量,以為“南據河(指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在有無理論的修善上不及曹操,最后優勢轉變為劣勢,終于敗北。劉備取天下,歷盡坎坷,后遇諸葛亮,終于認清形勢,從無立錐之地,到有巴蜀之險,成為鼎足之國。孫策、孫權避實擊虛,營建江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的也是無中生有的韜略思想。
三國時代有無理論中還有一個原則是有無對抗:以己之有,抗敵之無;以己之無,對敵之有。從而注意發揮自己一方的優勢,取得主動。曹操迎漢獻帝,在政治上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各方,得天獨厚。而與其抗衡的各派勢力,在這一方面往往被動,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這就是三國時代最典型的有無對抗韜略。劉備利用曹操的殘忍暴戾,缺信寡義,事事與之相反,以其無,營己有,樹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斗爭中取得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從而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吳、蜀的滅亡,若從有與無的韜略視角分析,則一方有德、有識、有智、有力,另一方無德、無識、無智、無力。有與無的懸殊,會形成雙方實力的消長,也就最后決定了雙方的前途和命運。
有無理論中的第四個原則是有無相依,互補互用。無論曹操集團,抑或劉備、孫權集團,在各自草創階段,大都是有智謀而無實力,有實力而無地盤。在群雄逐鹿,激烈爭戰中,他們廣泛地運用有無相依、互補原則,既聯合,又斗爭; 既斗爭,又聯合。依時而變,不一而論。軍事上,無論是大的戰役,還是小的戰斗,都十分講究有無相依、互補原則。赤壁之戰,劉備、孫權任何單方面的力量,都不能抵抗曹操大軍的凌厲攻勢,而劉孫聯合,以長擊短,使孫權有劉備這一前線屏障,劉備得孫權水軍支持,形成戰術優勢。政治上,從曹操改編青州黃巾軍,到接納張魯、張繡、袁譚等敵對勢力,從劉孫聯盟的破壞到諸葛亮派遣下屬出使東吳,恢復外交關系,均以有無互補思想作指導,奠定新的格局,絕無僵化不變、固守一途的愚頑。正是有無相依、互補原則,使得三國時代的各派勢力分化、組合,日新月異,也使得當時的形勢撲溯迷離,不可逆料。
三國韜略中有無理論、原則的蓬勃發展、普遍使用,是與當時的嚴峻形勢以及社會思潮密不可分的。動蕩的社會,迷惘的前途,多變的形勢,復雜的斗爭,促使人們去思考。許許多多政治藍圖,在嚴酷的現實中,逐步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局部實現到全面實現,其中所依靠的,正是這種創造性韜略。作為創造性韜略,有無理論在三國時代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整個三國鼎立的時代,就是在這種韜略的宏觀指導下產生的。
三國韜略家們敢想敢為,富有創造精神。新的勢力的形成,新的格局的確立,新的勝利的取得,都離不開有無理論的指導。而創造性是這一理論的靈魂,靈活性是這一理論的生命,利害性是這一理論的價值。
上一篇:《前后夾擊:劉備攻占益州》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剖之以勢,誘之以利,懾之以害》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