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名城
貴州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是保留明清古城風貌的鎮遠,另一座是以召開過遵義會議而聞名于世的遵義。
鎮遠位于湘黔交通要道上,明清以來一直是東南亞使臣、商旅往來中原的必經要道。橫跨潕陽河的視圣橋楹聯這樣寫道:“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鎮遠又處于沅江上游,潕陽河航道的終點,舟船由洞庭湖、沅江上溯,至此必須舍舟上岸,所以又是一個水陸碼頭,商賈往來,貨物云集,有“黔東門戶”之稱。
鎮遠城夾河而建,河南稱衛城,為原鎮遠衛所在地,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河北稱府城,為原鎮遠府所在地,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河兩岸民居多建于河邊,白墻黑瓦,中夾一清流,有如水鄉江南。
鎮遠附近多名勝古跡,城東的中和山麓有著名的青龍洞,大小一百余間亭臺樓閣,曲廊相聯,錯落有致地分布于山巖上,面壁凌空,近視搖搖欲墜,遠觀極為壯麗。其中中元禪院為佛教寺院;青龍洞為道教圣地,有“入黔第一洞天”之稱。與鎮遠相鄰的黃平有著名的風景點飛云崖,明王陽明稱此處為“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秀聚于斯崖”。此地有洞、崖、泉、溪,加上明清以來的經營建設,古木蔽日,建筑典雅,有“黔南第一勝景”之稱。 在鎮遠西十五公里潕陽河上游有著名的潕陽河三峽,既有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又有漓江的清澈秀美,是新開發的旅游勝地。
革命歷史名城遵義也是貴州第二大城,在漢代稱鄨,是貴州境內最早設縣的地方。南宋淳熙三年(1176),播州土司楊軫,將治所遷至這里開始筑城,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遵義分新、老兩城,夾一湘江對峙。由于遵義地處黔北中心地帶,周圍地勢平坦,阡陌相連,很早便成為這一帶的經濟中心。清代遵義文風很盛,著名經學家鄭珍、目錄學家莫友芝、外交使節兼散文家黎庶昌都是遵義人或生活于遵義,相互都有戚誼關系,流風余韻,使遵義城清末至民國都籠罩著一種文化氣氛。抗戰時期著名的浙江大學遷到這里,更促進這里教育事業的發展。
為遵義贏得更大聲譽的,是因為紅軍長征途經這里時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糾正了統治中國共產黨多年的“左”傾路線,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在危急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這次會議是我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轉折。至今遵義會議會址巍然屹立,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那里敘說這一段重大的歷史。紅漆的回廊上仿佛回響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張聞天……等革命家走過的腳步聲……遵義會議會址以它特有的豐富生動的陳列,吸引著來自中外的賓客,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最好課堂。遵義城除遵義會議會址外,還有毛澤東舊居、紅軍總政治部舊址、遵義縣革命委員會舊址、迎紅橋、紅軍墳、紅花崗戰斗遺址等革命紀念地。遵義市北一百里的婁山關是當年紅軍浴血戰斗的地方,地形極為險要。關口鐫刻著毛澤東1935年2月經過此地時寫下的著名詩篇:《憶秦娥·婁山關》,如今,我們面對綿延起伏的大婁山,回想當年紅軍戰士的業績,會鼓舞我們“而今邁步從頭越”,增強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與決心。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南國水鄉多古鎮
下一篇: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古墓和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