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鑫生坎坷中的問號
一度很著名的改革風云人物步鑫生到1987年底負債100多萬,其失敗的原因即在于受教育不足。
1984年,步鑫生的改革得到了黨中央和浙江省委的肯定。扶持典型,樹立樣板,一向是我們推廣先進經驗的傳統做法。步鑫生的好心腸與頭腦熱,與“扶典型”、“選樣板”的傳統方式正好吻合,于是,由有關方面提議,步鑫生贊同的方案很快拍板,用國家貸款再建西裝、印染和領帶三個分廠。誰也沒有想到,西裝大樓還沒有完工,服裝市場上的“西裝熱”就從頂峰一下跌到谷底,大量西裝庫存積壓。為了還債,85萬美元引進的西裝成套設備轉讓給上海西服廠,280萬元建造的西裝和印染大樓,轉讓給縣二輕公司,步鑫生則又回到原來的起點上。跨出昨天,走進明天,為什么這樣艱難。
步鑫生受過高小文化教育,但更多更深的是父親教會的裁剪手藝和經營裁縫鋪的經驗。環境和條件限制了他自身的發展。就拿同上海孫紅娟那場領帶官司來說,步鑫生明明知道那家廠的產品,大部分是家庭分散加工的,質量難以保證。可是,為了請到幫他搞印染的退休工人施丕揚,他豪爽地答應了幫施師傅介紹來的孫紅娟推銷12萬條領帶的要求,并簽訂了合同。當6萬條質次價高的領帶到貨,他才如夢初醒,但已來不及了。他殘留著不少舊式經營管理習氣。比如舊中國的老板往往顧一位帳房先生,用一本陳年流水帳,無論盈虧,到了年終再結帳。步鑫生就是這樣,錢用多少算多少,很少搞預測、預算、核算。再比如強迫勞動,他總是用嚴厲的懲罰來迫使那些勞動積極性不高的工人就范,而不善于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1986年浙江省委讓他們帶職去浙江大學學習。半年時間,他只零打碎敲地聽了幾節課。事后談起這次學習,他說:“沒有什么收獲,耽誤了一些時間。”
一個深深地帶著舊的生產方式印記的人,決不可能因為一朝改革,就一躍跨入現代工業生產的行業。關鍵在于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不斷地更新自我。
上一篇:此論悠悠何時休
下一篇:武則天廢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