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桃花源外八景
古人游覽桃花源均從水路而來,由桃源縣城溯沅水而上。沿途30里,山明水秀,風(fēng)光旖旎。其佼佼者被依次歸結(jié)為潼舫晚渡等桃花源外八景。這八景中,除了桃川仙隱難以索求外,其余均有跡可尋。
潼舫晚渡
潼舫,即潼舫洲,位于桃源縣東煙溪口旁。洲面不大,似小舟隱現(xiàn)于沅江碧波之中。每當(dāng)夕陽西下,陽光中的小洲金光四射,璀燦奪目,仿佛滿洲都是黃澄澄的金子。此時泊舟洲旁,還可聽到陣陣的歡聲笑語。從現(xiàn)代科學(xué)看,那黃金的光彩是夕陽照在對面崖壁上的反射光和照進(jìn)水里的折射光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炫暈;那語聲則是沅江碧波撫揉洲岸時發(fā)出的輕聲。
然而,民間卻謂其有一個奇異的來歷。一次,黃沙村的大財主偶然得到桃花源的一顆仙桃,放在筐里從潼舫這里擺渡。時值傍晚時分,他心想吃飯,那桃子在筐里一轉(zhuǎn),便出現(xiàn)一桌飯菜。他想睡覺,那桃又轉(zhuǎn)出一張床鋪。吃飽躺夠他又想要金子。桃子在船上不停地轉(zhuǎn)著,且發(fā)出嘻嘻的笑聲。在它的笑聲中,船上金子越堆越多,最后財主連船一起沉進(jìn)江里。于是這里有了一座夕陽下金碧輝煌的小洲,有了陣陣嘻聲笑語。因洲形似渡船,故名潼舫洲。
漳江夜月
漳江,即潼江閣,在漳江與沅江匯合處。閣始建年月不詳,清代曾幾次重修,1968年因白蟻危害而拆除。據(jù)說當(dāng)年這里有幅奇景:不論初一、十五,江底都有月光,且從月升到月落,不論天上的明月在何位置,江水中的那輪月亮總是緊緊地嵌在閣窗的倒影之中,似一對情人眷戀難舍。故明人羅天純有詩云:“澄波千頃絕塵埃,唱晚漁舟收釣回。素魄莫愁天上盡,清輝還自水中來。”
民間傳說是魯班設(shè)計出的如此奇觀。相傳造閣之時,魯班前來為掌墨的大師傅砍制針閂,到立屋那天便悄然失蹤。待漳江閣立完最后一層,所有成形的木料均已用完,唯余一根木針閂。掌墨師傅令人閣上閣下到處尋找,終于發(fā)現(xiàn)臨江的柱頭上那榫與橫枋間忘了劃針閂眼。掌墨師傅便坐在懸在半空的吊筐里打針閂眼。江水滔滔,竹筐晃動,直到天黑也未打成。正欲掌燈,忽見天空飄落一星光亮,在窗上變成一盞圓圓的燈籠。掌墨師傅七天七夜沒合眼,直到針閂插好,才讓人放下竹筐。落地后一看,那盞燈籠還在閣窗上,卻再也不敢上去取了。于是,那盞燈籠便成了江水倒映中的那輪夜月,夜夜與窗影相依偎。其實,據(jù)吳飛舸《桃花源》說,這種奇觀乃是漳江閣建造者智慧的結(jié)晶,閣為六方形,三面臨水,故夜月無論行至何位置,總有月影留于水中的閣窗。其方位實際不同,但因閣臨水三面無異,便給人留影仿佛始終于一面的錯覺。
潯陽古寺
潯陽古寺在桃源縣城對岸沅水之南的潯陽坪。有人推測,“潯陽”的命名很可能與紀(jì)念陶淵明有關(guān),陶氏為潯陽柴桑人。古寺系一建筑群,廳堂三進(jìn),廂房毗連。始建年月已無考,從宋代高士“潯陽古寺久荒涼”詩句可知,它于宋前即荒涼已久。然而,其“荒涼”卻給人以一種特別的滋味。《桃源縣志》云:“寺久廢,每煙雨薄暮,猶聞鐘聲。”明闕文《潯陽聞鐘》云:“鹿死灰寒鼎再遷,興亡獨臥此長年。縱橫鐵馬金戈世,不改清音落鶴田。”宋高士在嘆其倒柱頹梁臥夕陽的荒涼時,亦感“一盞佛燈猶未滅。”正因此,古寺成為桃花源外一著名景觀。
乾隆年間,古寺得以復(fù)建,一度香火鼎盛,據(jù)《桃源縣志》載,當(dāng)時寺中有一奇:“寺中有井,井中有龍泉劍光,常夜出如星如月,上逼云霄。”寺于1974年被拆毀。現(xiàn)唯余一幅柱聯(lián),供人追尋昔日意韻:“燈落云霄璃色煥;鐘鳴煙雨偈音長。”
菉蘿晴畫
菉蘿晴畫為沅江畔菉蘿峰的一大奇觀,黑色陡峭的峰壁上,有一幅白色線條組成的桃花源全景圖,亭臺樓閣,桃竹古洞,一應(yīng)俱有。圖全由白色線條組成,既無雕琢的印痕,也無勾畫的墨跡。更奇的是,在細(xì)雨迷蒙的日子,這里卻似有晴色,畫面如在陽光沐浴之中,更添無限生氣。故而人稱菉蘿晴畫。
《桃源縣志》云:此景觀成因為菉蘿山“峭巖削立,具畫理,雨時常有晴色”。民間卻傳說,在古代菉蘿峰下有個菉蘿村,村里有位善良的樵夫常受妻子虐待,一位和尚有心將他引出苦海,一日令他在板壁上作桃花源圖。洞門剛畫好,石門即大開。和尚、樵夫縱身進(jìn)洞,樵夫之妻因打點家里的錢、米延誤了時間,被關(guān)在了門外。她氣得扯下身上的羅裙拼命擦板上的畫。不料白光一閃,畫兒卻都印到羅裙上了。她更惱怒了,提著羅裙就去河里洗。一江水都洗綠了,畫兒還是洗不掉,氣得她索性把羅裙往河邊菉蘿峰的巖壁上扔去。又見白光一閃,羅裙一沾峰壁,那畫兒就清楚地印在峰壁上了。
楚山春曉
楚山緊臨桃花源。每當(dāng)冬末春初萬山尚未蘇醒之際,這里卻已春意盎然了。于是人們謂之“楚山春曉”。
萬木蕭條,何以楚山花木先發(fā)呢?這里有故事一段:每年立春時節(jié),都是美麗的春姑前來桃花村報告春天的信息。她一來,冰雪融化,山花爛漫。可是這一年春姑因不答應(yīng)冰龍?zhí)拥那蠡槎绘i在遙遠(yuǎn)的山洞里,立春好久,桃花村還是冰封的世界。村里有位楚哥,立志把春姑接回。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冰龍?zhí)拥纳蕉矗镁乒嘧硖樱瘸龃汗谩K持汗靡宦凤w紅點翠,可是剛到桃花村,他便累死了。人們沉痛地給他壘起高高的土墳,名之為楚山。自此以后,春姑每年總是最先到這里看望楚哥,哭上好些天,于是這里便最早萌發(fā)了春意。
梅溪煙雨
梅溪于楚山南2公里,水流潺緩,通向沅水。每當(dāng)煙雨迷蒙之時,這里的一切都仿佛蒙著一層朦朦朧朧的面紗,非霧非煙,飄飄緲緲,其間還似乎盛開著一朵朵雪白的梅花,香氣四溢……
云霧里怎么有梅花?當(dāng)?shù)匾灿幸欢蝹髡f:桃花源附近有位彭七郎,打獵時救了一只懷孕的梅花鹿。梅花鹿生下一個血球,化成一株梅樹,贈給彭七郎。彭七郎將梅樹栽于屋前,特地挖溪從沅江引水前來澆灌。梅樹很快繁花似錦。奇怪的是,望一望這株樹,人們就能抖落一天的疲勞;聞一聞梅花的香氣,病痛便不治而愈。桃源縣太爺聞知此事,便帶領(lǐng)衙役前來索樹。這天,煙雨蒙蒙,樹被挖出后卻飄然而起,一直融進(jìn)上空的雨云里。此后每逢下雨,小溪上空便有梅花隱現(xiàn),冷香飄落。人們?yōu)榧o(jì)念彭七郎,把那條小溪叫作梅溪,將這一景觀稱為“梅溪煙雨”。
白馬雪濤
白馬雪濤這一景觀在桃花源對面沅江邊的白馬渡。這里水流湍急,浪濤飛卷,白花花的雪濤里仿佛有一匹鬃毛揚(yáng)起的白色駿馬在奮蹄飛奔……
民間傳說,這匹駿馬是后唐武陵太守梁嵩的坐騎。《桃源縣志》載:“梁嵩,廣西潯州南平縣人,后唐狀元,武陵太守。奏減郡稅。母病,歸養(yǎng),郡人追之,及渡,留所乘白馬,因以名渡,志思也。”傳說梁嵩愛民如父母,故他得知母病辭官回家時,人們揮淚相送。他心急如焚,至橋頭不見渡船,卻見送別的百姓蜂涌而至。他淚流滿面,向人們揮手致謝,然后策馬踏波而去。及至對岸,聽這面百姓哭喊之聲,仍不絕于耳,便將白馬留贈。白馬轉(zhuǎn)身回走,重渡沅江時因來時跑得過猛,損了力,而沉入江底。從此,這里便出現(xiàn)了白馬雪濤的奇觀。人們于是在江邊麻枯石上雕鑿“撥馬削濤”四字,并將梁嵩站立流淚之橋叫做思鄉(xiāng)橋。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一篇:莽莽關(guān)外山·沈陽之旅·遼陽·梁水遺史關(guān)東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