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圣杜甫
杜甫 (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河南鞏縣 (今河南鞏義市瑤灣) 人。13世祖杜預是西晉名將。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閑是個曾做過縣令的小官。其母是當時大族清河崔家的女兒,去世較早。杜甫自幼撫養于洛陽姑母家。
杜甫自幼刻苦好學,7歲時已開始吟詩。19歲以前閉門苦讀,以至 “讀書破萬卷”、“群書萬卷常暗誦”。20歲起開始“壯游”,先南游吳越 (今江蘇、浙江一帶),又北游齊趙 (今山東、河北南部及山西等地),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既開闊了心胸視野,也蕩滌了思想情感,并且結識了高適、李白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五年 (公元746年),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當時他對自己的才學非常自信: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由于奸相李林甫懼怕士人對策時揭發其奸惡和陰私,布衣之士一概不取,而后他又上表稱賀 “野無遺賢”。落第后的杜甫仍留居長安,四處奔走,希望得到推薦和任用。其間他飽嘗了屈辱辛酸,諳透了世態炎涼, “騎驢十三載, 旅食京華。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遣悲辛”。直到天寶十四年,方授官右衛率府曹參軍 (正八品下)。
安史之亂爆發后,兩京相繼失陷。杜甫攜家避難鄜州。后聽說唐肅宗在鳳翔,便只身前往投奔。不料中途被叛軍捉住,押往淪陷后的長安。至次年四月,方逃出長安,到鳳翔拜見唐肅宗,授官左拾遺。未及一月,因上疏營救房琯罷相而觸怒肅宗,幾受刑戮。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三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二年七月棄官,由華州經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開始了 “漂泊西南” 的生涯。后避亂至梓州 (今四川三臺)。廣德二年 (公元764年),嚴武再鎮蜀,表薦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 “杜工部”。嚴武死后,他遷居夔州兩年。后又在岳州、潭州、衡州等地漂泊。大歷五年 (公元770年) 冬,死于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享年59歲。有 《杜少陵集》25卷,收詩1400余首。較通行的注本有清人錢謙益的《錢注杜詩》、仇兆鰲的《杜少陵集詳注》和楊倫的《杜詩鏡銓》等。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說: 他想做個輔弼大臣,通過勸諫和建議,使君主采納英明的治國措施,從而比堯舜更為圣明,民風民俗也再為淳樸。然而,殘酷的現實粉碎了他的理想。不要說做輔弼大臣,人生最起碼的生計問題他也常常解決不了,以至不時地屈辱求人或寄人籬下。這種痛苦的經歷使他對現實的認識更為清醒透徹,感情上更為接近人民。表現在詩歌上,其詩則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因有“詩史”之譽,且帶有很強的人民性,致有“人民詩人”之稱。
杜詩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 (一)對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具體表現為兩方面: 一是直接描寫人民群眾的困苦、災難并寄予深切同情,如《三吏》、《三別》、《負薪行》、《歲晏行》、《又呈吳郎》等。二是推己及人——即由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的詩人的自身的不幸進而聯想到天下的 “失業徒”、“遠戍卒”,并表示深深的哀憫,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羌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二)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春望》篇中,他為國家的危難而痛心流淚。被稱為“生平第一首快詩” 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聽說唐王朝軍隊打了勝仗而驚“喜欲狂”。《恨別》詩結尾更熱切呼喚: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他之所以如此執著地關注國家的前途命運,因為他個人的痛苦和國家的不幸都是由戰亂引起的。只有戰亂結束,國家統一,他才能葉落歸根——最終返回故鄉。(三) 對統治階級的各種禍國殃民罪行進行猛烈抨擊。“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麗人行》諷刺楊氏兄妹的奢侈荒淫;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兵車行》譴責唐玄宗的窮兵黷武; “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咸陽宮”——《冬狩行》斥責地方軍閥只知打獵取樂等。(四)某些詠物寫景詩中,也滲透著人民的思想感情。譬如自然界的雨雪,對人民有利時,他就高興。哪怕自己的茅屋漏雨,只要有利于農耕,他同樣表示慶幸,“敢辭茅屋漏,已喜禾黍高”。然而,當久雨成災時,他又流露出憂心和惱怒:“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由此可見,他的喜怒哀樂與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
正由于思想感情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通,其詩歷來都有著廣大的讀者群,因而對后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反映現實的樂府敘事詩里,他不僅打破建安以來沿襲樂府古題的老一套做法,而且根據漢樂府“緣事而發” 的精神自創新題,即所謂“即事名篇”、“因事立題” 的做法,直接啟迪了白居易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對此,元稹《樂府古題序》中充分肯定了杜甫的開創之功: “近代惟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予少時與友人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復擬賦古題。”而且,杜詩中那種高度的愛國精神對后世起著積極的教育作用。如宋代的陸游、文天祥,清代的顧炎武等都受過杜詩的鼓舞。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獄中還每天讀杜詩,并深切地感到: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另外,在學習民歌、運用口語方面,杜詩對后世也有一定啟發。白居易、元稹的詩,語言方面之所以通俗流暢,明白易懂,也是有意學習杜甫的結果。
成都杜甫草堂示意圖
杜甫以畢生精力慘淡經營,取得了詩歌創作的輝煌成就。對此,古人早已給了蓋棺定評。元稹在《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中說: “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隨著時間的推移,杜詩越來越為世人所看重。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杜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進行紀念。至于杜詩的譯著,僅成都杜甫草堂內收藏的就有英文、日文、法文、俄文、德文、芬蘭文、瑞典文、波蘭文、越南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羅馬尼亞文等數十種。與草堂內收藏的中文杜詩版本合計,共有300種以上。睹此盛況,不覺令人想起臧克家的詩句: “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上一篇:譽滿中外的科學家張衡
下一篇:象數學家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