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戰(公元前707年)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與鄭莊公爭斗中,鄭軍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擊敗周與陳、蔡、衛聯軍的作戰。
鄭武公于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滅鄶(今河南新鄭西北),四年滅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由京(今河南滎陽東南)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接著又滅胡(今河南郾城西南),國土大為擴大。由于鄭處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國力日強。鄭莊公即位后,依恃其任王室卿士之特殊身份,“挾天子、令諸侯”,多次率王師及征調諸侯軍為其霸業服務。周桓王繼位后,對鄭莊公的跋扈不滿,準備分其在朝之權,鄭莊公得知后,派祭仲率軍將周王室在溫(今河南濟源西北)之麥及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之禾強行割去,周鄭關系開始惡化。桓王三年(公元前715年),桓王任命虢公為右卿士,任莊公為左卿士,十三年(前707年),又免去莊公左卿士之職,周鄭矛盾激化。莊公不再按禮制朝見周王。周桓王為維護其天子地位,親率周軍并征調陳、蔡、衛軍聯合攻鄭。鄭莊公率軍迎戰于繻葛。周以虢公指揮右軍及配屬的蔡、衛軍,周公黑肩指揮左軍及配屬的陳軍,桓王指揮周軍主力為中軍。鄭大夫公子突針對陳軍因國內動亂士無斗志,蔡、衛軍戰斗力不強的情況,建議先攻周兩翼薄弱部分,再集中兵力合擊周中軍。莊公遂令大夫公子忽率一軍為右翼方陣,攻周軍左軍;大夫祭足率一軍為左翼方陣,攻周軍右軍;大夫原繁、高渠彌共率一軍為中軍,配置于兩方陣中間稍后,相機出擊。同時改進傳統戰斗隊形,將配置于戰車后的隸屬徒兵,5人一伍,分散配置于戰車左、右后方,以加強車步協同,稱之為“魚麗之陣”。戰斗開始時,莊公按預定方案,令兩翼方陣首先向周聯軍左、右軍進攻,陳軍一觸即潰,蔡、衛軍亦迅速敗退,在其影響下,兩翼周軍亦產生混亂開始敗退。鄭軍左、右兩方陣隨即向周中軍實施鉗擊,莊公乘勢指揮中軍加入戰斗。周中軍在三面合擊下迅速戰敗,桓王中箭負傷,引軍退去。
此戰,沉重打擊了周王室的威信,為大國爭霸鋪平了道路。鄭莊公首創“魚麗之陣”和運用先擊弱、后擊強的作戰指導,是對戰術的發展。
春秋《司馬法》,即軍官教程。
作戰經過示意圖
春秋齊國改革措施表
上一篇:《石敬瑭倚契丹滅后唐之戰(9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薩爾滸之戰(1619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