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中的作弊
八股科考的人才選拔制度之敗壞政風,文風、士習和學風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極端。考生為了利祿,不惜百般作弊。其辦法有賄買、懷挾、借代、割卷、傳遞、頂名、冒籍、通關節等,無奇不有。僅懷挾之術的高明,就令人瞠目結舌,甚至形成一種職業。周元暉在《涇林續記》中描述說,場中懷挾傳遞,弊端無窮,其術甚巧。有的人每年找善于書寫的人,用蠅頭小字,將經書時文等寫在很薄的金箔紙上,每頁一篇,工價三分,寫到千篇經書也不足一寸厚,或者藏在筆管里,或者放在硯臺底下,或者夾在草鞋底下帶進場去。還有一種“文場備用”,是用煮過的藥水,將經文寫于青布衣褲上,毫無形跡,帶進場內,只要用手一抹,便能看清內容。這種“文場備用”要四兩白銀一套。此外,買通試官借閱卷機會調換考卷,或把試題私自傳出,賣給考生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在這種考風下,雖然“功令日密”,場規日嚴,考場案件卻有增無減。康熙五十年辛卯科江南鄉試,該科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趙晉,趙晉與顯宦噶禮通同賄賣關節,張榜之時,士論大嘩,諸生千余人抬五路財神像入府學,并作歌謠對聯以嘲罵。上聯“左邱明兩眼無珠”,下聯“趙子龍一身是膽”,直接揭露兩位考官不以選撥人才為事,蔑視科法,膽大妄為的罪行,并以紙糊貢院匾額,將“貢”字改為“賣”字,“院”字遮去“阝”旁,留下“完”字,“貢院”變成“賣完”,揭露科舉考試的虛偽。這件事反映了明清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腐敗。八股取士的科考的弊端之多,導致學風之壞,連皇帝也不否認。乾隆六年(1741)上諭說:“從來順天鄉試就容易出差錯,經常被人檢舉揭發。進場挾帶,場內傳遞,都是人所共知的。還有通曉考試的人,借充當抄錄試卷的機會,對考生改寫答卷的事。又聽說有的考生,在考試之前趨時結交新考上的翰林進士,互相吹捧,以圖輿論形成趨炎附勢,授機鉆營的惡習。其他弊端種種,也難以盡數。可見在八股科舉之下,學風、士習之壞已成不得而治的較為普遍的痼疾。所以,著名教育家阮元曾無可奈何地感嘆道:近來文風、學風日薄,只是童生伎倆便可考上進士,舞文弄墨就可考中狀元。這還是不弄虛作假的真才實學!奈何!奈何!
文風、學風決定于政風,士習又取決于學風,而學風、士習則與國運攸關。所以阮元又說:士風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國家政治由此而出,而八股科舉、弊端如此,實在是需要慎重啊!歷史就是老師,來者當引以為戒!
上一篇:科考中的“老狀元”
下一篇:科馬內奇出走美國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