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廷相
王廷相 (公元1474~1544年),字子衡,號浚川,明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縣) 人。幼時聰明好學,為文賦詩,又留心經史。孝宗弘治八年 (公元1495年) 舉于鄉,十五年登進士第,改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明武宗正德三年 (公元1508年),王廷相由于不滿劉瑾的專橫,被亂加罪名,趕出朝廷,謫為亳州判官。不久,改調為高淳知縣,后復召為監察御史,督學北畿,不與宦官同流合污,于是再次遭到誣陷,被逮捕入獄。正德九年,被謫為贛州縣丞,后又改任寧國知縣、松江府同知、四川提學僉事、山東提學副使、湖廣按察使、山東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
嘉靖二十一年 (公元1542年) 有人誣告他“徇私慢上”,被貶為民。家居三年,憂憤而死,享年71歲。
王廷相為政,敢于直言進諫,屢遭迫害而不氣餒。出按陜西時,鎮守陜西的宦官廖堂殘酷欺壓百姓,被王廷相查出,繩之以法。爾后,奉命視學北畿,有兩個宦官納賄,干及學政,聯名寫信,派自己的親信送去。王廷相當場揭穿了他們的陰謀,并當眾焚毀其書信。任兵部尚書期間,針對南京內外守臣及各部門恣意妄行,蠹政害人的情形,反復 “申號令,省冗費,清占役”,取得了 “宿弊盡除” 的效果。
王廷相知識淵博。他寫了不少著作,存世有《王氏家藏集》。《慎言》、《雅述》兩書是他哲學方面的代表作。
王廷相繼承并發展了宋代思想家張載“理根于氣” 的思想,與宋儒宣揚的“天地之先只有此理”的唯心主義觀點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認為: “天地之間無非氣之所成,故人有人之氣,物有物之氣。”這就是說,從開天辟地以來,宇宙間只有物質,在物質世界之上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人和萬事萬物都是由物質性的元氣產生的。關于氣和萬物的關系,他認為無形的氣是有形的個體事物的種子,而有形的個體事物是由無形的氣所化生出來的。同時,他進一步認識到“元氣”是世界的本源,是永存不滅的物質,而且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與物質永遠不能分離的。他斷定“理根于氣,不能獨存”。有氣即有道(理),氣有變化,道有變化。他明白指出自然界里的各種現象本身都在不停地變化著,如果硬說它是不變的,能行嗎?
他在認識論方面,特別重視“見聞之知”。他認為人們要獲得知識,必須對外界事物有所見聞,只有感覺它,才能認識它。“物理不見不聞,雖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這就明確地提出,反對有先知先覺的圣賢和生而知之的天才。舉例說: 小孩出世后,就把他關在屋里,使他完全與外界隔絕,等到長大以后,把他放出來,連什么是牛是馬他都分辨不清,何況萬事萬物千變萬化,怎么能用常理來推論呢?所以,那些只會空談而不接觸實際的人,和這樣的小孩子有什么兩樣呢?他強調人和知識來源于“實歷”。他說,一個人如果關起門來學習撐船的技術,即使講得非常詳細,但因為沒有經過實踐鍛煉,到江河湖海里仍然是不會撐船的。因此,光是空談理論而不結合“實歷”,無論談得如何漂亮,也是無用的。
在知行關系上,他認為: “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重一事,即知一事,所謂真知矣。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眩惑。”這就是說,知和行要結合起來,如果只講理論,不在實踐中去練習,永遠也不會有知識。這種思想雖然還沒有能夠科學地解決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但已經比他同時代的思想家高出許多倍。
王廷相認為“五行災異說”是荒謬的。人世間的一切禍福都是人為的,并不是所謂鬼神在發號施令,也不是因為風水好壞在起作用。他斥責風水福蔭之說“邪術惑世以愚民”,是用來騙人的。它能“使人盜葬、強瘞、斗爭、訴訟、死亡、罪戾”。
王廷相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知名學者。他不僅以自己大無畏的膽識,打擊邪惡勢力,革除時弊,為推進社會改革作出了努力,而且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了明代哲學、天文學、音律以及文學的內容。王廷相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所撰《歲差考》、《玄深考》記錄了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音律方面,所著《律尺考》、《律呂論》,對于音樂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有不少成果,與當時的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康海等并稱為明代“前七子”。
上一篇:明代科學巨星朱載堉
下一篇:明清之際文學家侯方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