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厚足以安世,行廣足以容眾
1.身行正,治事公
晏子治國理政強調各級官員的德行素質。他自己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率先垂范,作為一個古代政治家,是難能可貴的。他說:“德厚足以安世,行廣足以容眾。”(卷第一,第35頁)德行是擔當領導者的首要條件,和平時期更是如此。“行己不順(不遵守道德法制規范),治事不公,不敢蒞眾……所言無不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正,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卷第三,第151頁)晏子說,這是對一般君子的要求,對于領導者的要求,就更高更嚴了。對領導者的素質要求雖有很多,如果行不正,治不公,不任賢、愛民、節欲、勤儉、廉政等,必然會走向禍國敗身之路。
領導者做人的原則是“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茍持民也,安有遺道。茍遺民矣,安有正行焉。”(卷第四,第207頁)做人要謙卑禮讓,但不失人格尊嚴,處理政事要靈活變通,但不失原則,為政要以民為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這樣的政策一般就不會失誤,若脫離人民則不會有正確的政策。
2.不掩君過,諫乎前
如何處理君臣內部上下關系,晏子明確反對愚忠。他認為“君為社稷而死則死之,為社稷而亡則亡,若為己而亡,非為私昵,孰能任之”(卷第五,第223頁)。晏子是歷史上敢于面對面批評揭露君主錯誤的著名諫相,主張“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進賢選能,不私乎內,稱身就位,計能定祿,睹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卷第三,第157頁)。
臣下要為君主出主意獻良策,耐心做工作,使之能采用,如果君主一意孤行而拒絕,最終導致國家敗亡,臣下不應作君主的殉葬品。君臣關系是一種政治理想與德行關系,君主敗德,臣可去之,君有過失,臣必諫之,匡君之過,以利國家,君臣之間要相互尊重,開展批評,共謀國事,以利民眾。君臣應當志同道合,共謀事業發展,造福國家人民。“故君者擇臣而使之,臣雖賤亦得擇君而事之。”(卷第三,第170頁)
3.其行公正,不阿黨,不私色,薄身厚民
齊景公外傲諸侯,內輕百姓,好勇力,崇樂嗜欲,諸侯不悅,百姓不親,公患之,問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苦何?晏子對曰:“其行公正無邪,故讒人不得入;不阿黨,不私色,故群徒之黨不得容;薄身厚民,聚斂之人不得行。”(卷第三,第124頁)這是晏子對齊景公的建議,其實也是批評和忠告。“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窮,從邪害民者有罪,進善舉過者有賞。其政刻上而饒下,赦過而救窮,不因喜以加賞,不因怒加罰。不從欲而勞民,不修怒而危國。上無驕行,下無謟德。上無私義,下無竊權。上無腐蠹之藏,下無凍餒之民。”(卷第三,第152~153頁)
晏子對各級官員的要求是很嚴格和全面的,首先是行為正公正派,不營私結黨,節儉愛民,不傲上欺下,進善(積極獻言獻策)舉過(開展批評,揭發錯誤,檢舉貪腐),節欲清廉。且所提要求,都必須付諸行動,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求于下者,不務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卷第三,第154頁)晏子身為國相,要求下面做到的,他率先做到。“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粗布),脫粟之食(粗糧)五卵、苔菜(清淡蔬菜)而已。”(卷第六,第309頁)
4.意(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
“意(德)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卷第四,第208頁),這是晏子政治思想的主旨。為政者的德才智要求有許多方面,集中一點就是愛民,人民是為政的根本,只有愛民,才能有為民謀利益的政策方針,才能富民、教民、健民、樂民,人民才會富裕、文明、健康、快樂,社會才會穩定、和諧,這是很高的政治理想境界。人們雖然富裕了,但缺少思想道德文化素養,社會也不能和諧穩定。即使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達了,財富增多了,人們富裕了,如果在分配政策、消費領域出了問題,思想文明道德建設跟不上去,法制建設不健全,社會也可能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我們在大力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更要注意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和家庭文明等方面的建設,將“八榮八恥”教育落到實處,倡文明、講禮貌、樹新風,使社會更加安全和諧,人民才會安樂祥和。晏子說:“無禮而能治國者,晏未聞之也”, “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夫勇多則弒其君,力多則殺其長。然而不敢者,維禮之謂也,所以御民也”。(卷第二,第114頁)人們要求生活安定,社會安全,精神愉快。晏子警告說:“好義者安,見戴者和。”“德無以安之則危,政無以和之則亂。”(卷第121頁)所以必須德安政和,人人要講德禮。德是思想境界,禮是行為規范。晏子認為“凡人之貴于禽獸者,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卷第一,第5頁)。
上一篇:弘揚中華孝文化,全面建設現代文明和諧社會
下一篇:思想道德修養是行仁政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