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軍事家李化龍
李化龍(公元1555~1611年)字于田,號霖寰,明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今屬河南)人。幼年時勤奮好學,既努力讀書,又愛習武射箭。神宗萬歷元年 (1573年)考中舉人,第二年考取進士。初任河南嵩縣知縣,年甫20,敢于為民除害,治績卓異。后升任南京工部主事,負責本署的總務,歷右通政使(通政司行政長官),二十二年,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地位略次于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與總兵官董一元同心協力,加強守御。二十七年三月,命李化龍以故官總督湖廣、四川、軍務,兼巡撫四川,率軍平定了楊應龍叛亂。因父去世,乞歸守制。三十一年,任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事務,以治績卓著晉為兵部尚書。三十五年夏,起為戎政尚書,致力整頓軍事,指出軍政11濫,12苦,19宜。在兵部左、右侍郎皆空缺的情況下,主持兵部工作,官居一品,秩滿,加柱國、少傅兼太子太保,因勞成疾,卒于任上,終年58歲。
李化龍死后,葬于長垣縣南10里傅家堤。謚襄毅。李化龍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是明朝內外交困日益嚴重的時期,也是一些有識之士致力于改革的重要時期。從徐階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政治改革,經高拱,再到張居正的全面改革,都是極力謀求由亂到治的策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隨著張居正的去世,神宗親政,改革的成果逐漸化為灰燼,社會各種矛盾在激化,明王朝坐在危機的火山口上。
遼東地區是明邊疆防務的戰略要地。時至明中后期,遼東局勢混亂,軍政廢弛,蒙古泰寧、福余、兀良哈三衛貴族不斷興兵掠奪騷擾,遼陽、錦州等地,受到嚴重破壞,其“殘破視各邊為甚”。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萬歷二十二年五月,明政府決定升任李化龍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李化龍就任后,與鎮守遼東總兵官(統兵武官)董一元等,大力整頓軍政,“籌攻守,足兵餉,明斥堠,嚴偵探”,嚴明賞罰。針對蒙古貴族的來犯,采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先殲其中之一部,再及其余的戰術,把重兵屯于鎮武堡,待機出戰。先后在靖遠、高平阻擊了來犯之敵。為了爭取東北各族人民的歸附,發展遼東的社會經濟,李化龍提出恢復開原 (今屬遼寧) 馬市和設置義州 (今遼寧義縣) 木市的主張。他在《議義州木市疏》 中說: 在義州設立木市,既“有利于民,不費于官”,也有利于爭取東北地方各族人民。明政府當即批準了這些建議, 在東北地區收到了 “邊塞詟(音哲)服” 的效果,為漢族與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他也因此而晉升為兵部侍郎。
萬歷二十七年,西南地區播州土司楊應龍發動武裝叛亂,妄圖據有四川,割據稱雄。播州位于四川、貴州之間,南北長十余里,東西寬一千三百余里,是苗、瑤、彝等族聚居地區。楊應龍糾集叛軍數萬, 所到之處, 焚殺搶掠, 致使“七民流散, 商賈不行”,人民無不切齒痛恨。明朝守軍,連戰遭敗,飛章向朝廷告急。明政府于這年三月任命李化龍總督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軍務兼四川巡撫。李化龍受任后,加緊平叛部署,調集了7省24萬兵力,于萬歷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在重慶舉行誓師大會,號召各軍官兵,同心協力,殲滅叛軍。其具體部署是: 分兵八路,同時出擊,從川、貴、楚三個方面,分進合擊。在當地各族人民支持下,經過114天的激戰,六月四日,攻克了叛軍最后盤踞的據點海龍囤,楊應龍走投無路,自縊而死,其子楊朝棟等百余人被俘。不但成功地平息了這次分裂叛亂,同時楊氏在播州地區自唐末以來,歷時800余年,傳29世的統治也自此而告終結。李化龍在平定楊氏叛亂后,從加強對貴州地區的管轄出發,提出12項建議: 對于參加叛亂的一般群眾,不予追究。廢除當地的土司制度,按內地府、州、縣的建置,設立遵義、平越二府,分隸四川、貴州布政司 (省)。由朝廷委任的地方官府招輯流亡的各族民眾,恢復驛站,發放社會賑濟,清丈土地,按人分給田畝,鼓勵發展生產。還提出在當地設立學校,改革當地落后的風俗習慣等。明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于萬歷二十九年四月,完成了在播州地區建立府、州、縣級政權各項工作。
萬歷三十一年,北方河患嚴重,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漕運。明政府起用李化龍為工部侍郎,讓他總理河道事務。李化龍就任后,從調查研究入手,親自到徐、淮等地,詳細地考察了黃河自河南歸德而下及山東境內運河的河道,根據前人和當時一些水利學家的主張,提出了開挖淤河的規劃。明政府批準了這個方案。于是李化龍調集民工,興工開鑿,同年八月,完成了由直河入洳河抵夏鎮的第 一期工程,開河260里,使漕運避開了舊道300余里的風險。既使運河航運得以暢通,也為黃河治理奠定打下了基礎。
萬歷三十二年,明政府升任李化龍為兵部尚書,協理戎政,后回部管事。在此期間,他主張加強薊門防御,與北方蒙古等各族友好往來,保持并發展互市貿易,并對革除軍政弊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李化龍所撰《平播全書》前5卷為進軍時奏疏,第6卷為善后事宜奏疏,第7卷為咨文,第8~11卷為牌票,第12~14卷為書札,第15卷為批詳時文,真實地記錄了他在平播過程中的全部活動,也是研究明中央與貴州地方關系史的重要資料。
李化龍步入政治舞臺,屢經調遣,始終都是忠于職守,以國事為重,鞠躬盡瘁,嚴以律己,時刻關心民間疾苦,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中央加強東北和西南地區的管轄,為發展東北和西南區域的經濟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明朝禮部在為他撰寫的悼詞中說: 李化龍 “文武殊猷,安攘大略……督撫疆場,則算無遺策。若乃開泇濟運, 擘畫精詳,遂貽永利。入掌樞機,鞠躬盡瘁,有殊尤異跡。”這一評價是符合實際的。李化龍實為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名臣”。
上一篇:方志理論學家蔣藩
下一篇:明代北方最大的藏書家朱睦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