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年夏全國革命根據地形勢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創建工農武裝和革命根據地的新時期。經過近三年的武裝斗爭和游擊戰爭,逐步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中國革命和革命根據地出現了勝利發展的形勢,主力紅軍發展到10多個軍7萬余人,地方武裝近3萬人,革命根據地由遍及11個省100多個縣境的小塊的、分散的、流動性很大的革命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聯成片的、范圍較大的、比較穩固的革命蘇區(也稱革命根據地)。在十幾個蘇區內,普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組建了革命武裝,開展了分配土地的斗爭。主要的蘇區有:1、1929年初,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主力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贛南、閩西地區,開辟了贛西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后發展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2、湘贛革命根據地。1929年5月,彭德懷等率紅5軍返回井岡山,恢復、發展了湘贛邊地區的革命根據地。3、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929年10月,彭德懷等率紅5軍北進湘鄂贛邊地區,與紅8軍會合,1930年7月合編為第3軍團,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4、1927年11月,弋陽、橫峰起義建立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1928年10月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等地起義后,建立了閩北革命根據地。1930年7月兩地紅軍合編為紅10軍,革命根據地也連成一片。5、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由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革命根據地合組而成。1930年4月,為統一領導三地區革命斗爭,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并將紅軍部隊合編為紅1軍,同年6月建立了鄂豫皖邊蘇維埃政府。6、湘鄂西革命根據地。1930年7月,賀龍率湘鄂邊蘇區的紅4軍與洪湖蘇區的紅6軍會師,合編為紅2軍團。隨后,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成立,革命根據地范圍進一步擴大。7、右江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鄧小平、張云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建立了紅7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進攻下,紅7軍主力一度離開革命根據地,1930年6月又回師右江,攻克百色,恢復了右江根據地。8、東江革命根據地。1929年初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發展起來,主力紅軍為第11軍。9、瓊崖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組建了中共瓊崖特委。同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團擴編為獨立師,革命根據地進一步擴大。
國民黨軍第19路軍軍長蔡廷鍇(左3)在前線指揮對日軍作戰。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圖為日本海軍陸戰隊在上海北四川路靶子路口向中國軍隊射擊。
上一篇:《陜甘蘇區第二次反“圍剿”(194年10月~195年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三省(191年9月~19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