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孔子創造的儒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在世時就有人尊奉他為“圣人”,死后更是為人所景仰,將其視為萬世師表。孔子一生的事跡很多,太史公突出其中的重點事跡,有條不紊地記述。在人物刻畫方面,引用孔子的許多言論或與弟子的對話,從而使得孔子的形象更加親切感人。
少年孔子
孔子出生在魯國昌平鄉的陬邑。他是宋國人孔防叔的后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叔梁紇年老時娶顏姓少女生了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誕生。他出生時的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紇就死了,埋葬在防山。等孔子的母親死后,他腰間還系著孝麻帶守喪時,季孫氏舉行宴會款待名士,孔子前往。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攔住他說:“季孫氏招待名士,沒有請你啊。”孔子退了出來。孔子家境貧窮,長大之后,曾做過管理倉庫和牧場的小吏,又升任主管營建工程的司空。不久,他離開了魯國,在齊國受到排斥,在宋國、衛國遭到驅逐,又在陳國和蔡國之間被圍困,最后又返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覺得他與一般人不一樣。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孔子說:“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景公聽了后說:“對極了!”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最重要的是節儉。”景公聽了很高興,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賞給孔子。晏嬰勸阻說:“儒者這種人,巧言善辯,不能用法律來約束;他們傲慢任性,自以為是,不能任為下臣;他們重視喪葬,不惜傾家蕩產,不能讓這種做法形成民風;他們四處游說乞求官祿,不能用來治理國家。自從那些圣賢去世以后,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現在孔子講究裝飾,制定繁復的禮節,這些就是幾代人也學不完,搞不清楚的。您如果想用這些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這恐怕不是引導百姓的好辦法。”之后,齊景公雖然很有禮貌地接見孔子,可不再問起有關禮的問題了。齊國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景公又對孔子說:“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于是,孔子就離開齊國,返回了魯國。
夾谷之會
魯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齊國大夫黎對景公說:“魯國起用了孔丘,勢必危及齊國。”于是齊景公就派使者與魯國在夾谷約定會晤。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辦會晤典禮事宜。儀式行過之后,齊國的官員請示說:“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樂。”于是齊國的樂隊有的頭戴羽冠,身披皮衣,有的手執矛、戟、劍、楯等武器喧鬧著一擁而上。孔子趕忙跑過來,一步一階快步登臺,還差一級臺階時便揚起衣袖一揮,說道:“我們兩國為和好而來相會,為什么在這里演奏夷狄的舞樂?”主管官員叫樂隊退下,他們卻不肯動,左右看看晏子與齊景公的眼色。齊景公心里很慚愧,揮手叫樂隊退下去。過了一會兒,齊國的管事官員又跑來說:“請演奏宮中的樂曲。”景公說:“好的。”于是一些歌舞雜技藝人和侏儒都來表演了。孔子又急跑過來,最后一階還沒有邁上就說:“普通人敢來胡鬧迷惑諸侯,論罪當殺!請命令主事官員去執行!”于是主事官員將他們處以腰斬。齊景公大為恐懼,觸動很大,清楚自己不占在理上,回國之后很是恐慌,就對大臣們說:“魯國是用君子的道理來輔佐他們的國君,而你們卻拿夷狄的辦法教我,我得罪了魯國國君,這下怎么辦呢?”主管官員上前回答說:“君子有了過錯,就要用實際行動來向人家道歉認錯。您如果痛心,也那樣做吧。”于是,齊景公就退還了從前所侵奪的一些土地,以此向魯國懺悔。
周游列國
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歲,他由大司寇擔任理相,面有喜色。孔子參與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行人都分開走路;掉在路上的東西也沒人撿;四方的客人來到魯國,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也能得到滿意的照顧,賓至如歸。齊國聽說后很害怕,害怕魯國一旦稱霸,那么最先吞并的便是齊國。于是就從齊國挑選了八十個美貌女子,身上有花紋的馬一百二十匹,一起送給魯君。季桓子接受了齊國送來的禮物,三天不問政務。孔子只得離開魯國,前往衛國。過了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的壞話,衛靈公就派公孫余假用兵仗監視孔子的出入。孔子害怕在這里獲罪,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從曹國到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死孔子,就把樹砍掉了。孔子只得離開這個地方。弟子們催促他說:“我們快走吧!”孔子說:“既然上天把傳道德的使命賦予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么樣?”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失散了,一個人站在外城的東門。鄭國人有人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像一條喪家狗。”子貢見面把原話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真是對極了!”孔子又回到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高興地親自到郊外迎接。但衛靈公年紀大了,懶得處理政務,也不起用孔子。孔子長嘆了一聲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大見成效。”孔子又從陳國移居蔡國。后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葉地。葉公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說:“為政的道理在于招納遠方的賢士,使近處的人歸服。”有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情況,子路不回答。孔子聽說后就對子路說:“仲由,你為什么不對他說:‘他這個人呀,學習起道理來不知疲倦,教導起人來不知厭煩,發憤學習時忘了吃飯,快樂時忘了憂愁,就連衰老將到來也不知道。’”
歸魯著書
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后又回到魯國。
孔子的時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詩》、《書》也殘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禮儀制度,編定了《書傳》的篇次,上起唐堯、虞舜,下至秦穆公,依次整理編排。他又訂正了詩樂,使《雅》、《頌》都恢復了原來的曲調。
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時,他把重復的刪掉了,選取其中合于義的用于禮義教化。三百零五篇詩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頌》這些樂曲的音調。孔子也完成了被稱為“六藝”的《詩》、《書》、《樂》、《易》、《春秋》的編修。
孔子晚年喜歡鉆研《周易》,他詳細解釋了《彖辭》、《系辭》、《說卦》、《文言》等。孔子讀《周易》十分刻苦,以致把編穿書簡的牛皮繩子也弄斷了多次。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學的弟子大約三千人,至于像顏濁鄒那樣的,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誨卻沒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為弟子訂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認為需要特別謹慎處理的是:齋戒、戰爭、疾病。他教育弟子,不到人家真正遇到困難,煩悶發急的時候,不去啟發、開導他。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又說:“不修明道德,不探求學業,聽到正直之理不去學習,對缺點錯誤不能改正,這些是我憂慮的問題。”
孔子逝世時七十三歲,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在心里為他服喪三年。他的弟子和一些魯國人,相繼前往墓旁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那里被命名為“孔里”。魯國世世代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來這里講習禮儀,舉行儀式。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所居住的內室,后來被改成廟,收藏孔子生前穿過的衣服,戴過的帽子,使用過的琴、車子和書籍等,直到漢代,二百多年間沒有廢棄。高祖劉邦經過魯地,用牛、羊、豬三牲俱全來祭祀孔子。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是先去拜祭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職處理政務。
上一篇:太祖道武帝本紀
下一篇:安祿山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