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康有為
康有為 (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 (今廣州) 人。近代政治家、詩人。光緒間進士。1890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鼓吹變法圖強。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后,鼓動在京會試舉人千余人聯名上書,要求清廷拒和、遷都、變法。1898年支持光緒帝發動 “百日維新”,失敗后亡命國外。在經學、文字、哲學、詩詞、書法諸方面均有精深造詣。其思想對近代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著有《新學偽經考》、《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 等。
主要書齋號有: 天游堂。
天游堂“天游堂”是康有為晚年在上海的書齋,齋名取自他自己的詩句 “避人避地與天游”。他曾經這樣解釋過“天游” 的真諦: “蓋人一出世,憂即隨之,小者以身家性命憂,大者為國家天下憂,身心為役,精力盡耗,實如囚犯。非人囚之,實白囚也。不忘數十年前悲歡離合、榮枯得失、愛愛仇仇者,是囚于過去也; 遇事三反四復,畏首畏尾,唯恐他人誤會,自己又無日不誤會他人,可成之事,也因循怠墮,不了了之,此囚于現在也; 期待他日治國平天下,榮華富貴,子孫賢達,明知無望,卻又放不下來,此囚于未來也。欲多而無覺心,那得不苦?吾亦庸夫,不能自免,惟力求見其大,心游物外,馳騁于九天之上,徜徉于寥廓之間,千秋一瞬,山岳一丘。欲念既少,方寸和平,福在其中,無心攖物,此天游之真諦也。” 這便是他以 “天游堂” 命名為其書齋號的原因。
天游堂在上海靜安寺附近愚園路上的游存廬內。游存廬占地約10畝,園內種滿五色桃花和紅梅,碎石小路,曲折其間,草地被切割成圖案形,顯得典雅、幽靜。掘塘之土,壘為假山,外放太湖石,跌宕多姿。塘中荷花,風裳水佩,清香宜人。園內廣置中國、埃及古代碑碣,希臘、羅馬的古代雕刻的復制品,古樸雅致。書齋 “天游堂” 外觀似茅舍,門窗檐柱全用帶皮的樹木制成,頗有田園風味。堂內紫紅地毯鋪地,紫檀案上放著三尊石佛,旁置意大利石雕和鱷魚剝制的標本。四周放著幾櫥中西圖書。堂內懸掛康有為手書的聯文:
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
知周乎萬物,仁育乎群生。
他在天游堂內,“終日以讀書為樂,懶于接客,畏于公牘,癡耽書畫,雅好山水”。以后,他又在愚園路194號創辦了一所學堂,其名也為“天游學院”。“天游”是康有為晚年的精神寄托,他以后在青島的別墅也名為“天游園”。
上海康有為故居 潘國慶攝
上一篇:齋號趣談·莊萬里
下一篇:齋號趣談·康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