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吉鴻昌
吉鴻昌(公元1895年~1934年),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溝縣呂潭鎮人,18歲進入馮玉祥部隊當兵,歷任手槍連連長,十六混成旅直屬工兵連連長、營長,內蒙古特別行政區綏遠督統署直轄騎兵團團長,都統署警務處長,獨立三十六混成旅旅長,第十九師師長;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師師長,寧夏省主席兼第十軍軍長;第十一師長,西北軍總司令部副官長;第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并兼任陸軍第三十軍軍長、第三十師師長;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察哈爾省警備司令兼警察處長、公安局長,抗日同盟軍北路軍前敵總指揮,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1934年被國民黨殺害。
吉鴻昌被國民黨殺害時雖然只有39歲,但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卻有許多驚人之舉,從而留名青史。
1924年,吉鴻昌參加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控制北京的局勢后,奉命率手槍隊至故宮,執行廢除溥儀的皇帝稱號并將其驅逐出宮的命令,隨著吉鴻昌這一行動的實施和溥儀的出宮,清王朝的殘存在關內宣告結束。中國兩千余年的帝制也最終結束了。
1931年,吉鴻昌部被蔣介石調到鄂豫皖前線,受命進攻鄂豫皖的中國工農紅軍,吉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由反對進攻紅軍、堅持不參加“剿共”,到準備拉走三個師靠攏紅軍。后因行動延遲,被蔣介石派人突然接替軍職,吉鴻昌被迫接受蔣介石出國考察的安排。1932年春回國,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經宣俠父介紹,于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一名舊軍人轉變成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接著秘密進入鄂豫皖的潢川,擬率一個旅加入紅軍,因種種原因也未能實現。
1933年5月,在日軍侵占熱河、察哈爾東部,華北危機進一步加深的時候,吉鴻昌受黨組織的指派,協助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張家口組成“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通電全國,要求一致武裝抗日,恢復失地。吉鴻昌親率部隊分三路向察北、察東進軍。首攻保康,一戰而下。接著揮師東進,攻克寶昌和沽源,直搗日偽在熱察的重鎮多倫。面對日偽的飛機、大炮,吉鴻昌吟詩抒懷:“有賊無我,有我無賊;非賊殺我,即我殺賊。半壁河山,業經改色;是好男兒,舍身報國。”在五晝夜的激戰中,他曾三次赤裸著膀臂,手提大刀、盒子槍,親率敢死隊爬城,接著又派蒙古族戰士混入城中,實行內外夾攻,與敵軍肉搏三小時,終于收復了淪陷72天的多倫城。這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軍隊首次攻克的日軍在華軍事據點,因而中外為之震驚,舉國歡騰,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的民族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
吉鴻昌積極抗日的行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驚恐,便派部隊夾擊吉鴻昌的同盟軍,并將吉鴻昌扣押。吉鴻昌在押解途中逃脫,潛伏天津,繼續從事抗日活動。國民黨當局又派特務到天津將其刺傷后逮捕,送往北平陸軍監獄。蔣介石密電將其“就地槍決”。吉鴻昌昂首走上刑場,以樹枝為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然后,喝令劊子手搬張椅子來,說:“我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死了也不能倒下。”坐下后,又回頭厲聲說:“到前面開槍去,我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挨槍。我要親眼看看你們怎樣打死我。”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人為國捐軀,為真理而獻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吉鴻昌是一個從舊軍人走向共產主義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地體現著追求進步、追求真理的光芒。他率隊驅逐廢帝溥儀,這在當時人們普遍具有一定的封建意識殘余的時代,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作為一名以服從為天職的軍人,他在前線拒絕執行“圍剿”紅軍的命令,并有意向紅軍靠近,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吉鴻昌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是和他一生追求進步、追求真理分不開的,是他這種思想傾向的必然結果。吉鴻昌是一個愛國將領,他一生愛國,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為榮,愿為自己的祖國拋棄自己的一切,直至捐驅。在他出國考察期間,為維護民族尊嚴,他在胸前佩戴“我是中國人”的牌子,出入于大街和公共場所。在“九一八”事變后,他立即回國投身抗日,在華北危機加深的時候,他不顧蔣介石、國民黨當局的阻撓,毅然公開對日作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顯示出了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當時和后來所有的炎黃子孫樹立了光輝的愛國主義楷模。
上一篇:才華橫溢的詩人李賀
下一篇:抗金名將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