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將岳飛
岳飛(公元1103~1141年),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屬河南)人,父岳和,母姚氏,家中世代務農為生。
幼年時的岳飛,甫出世便飽經了顛沛之苦。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岳飛出生尚未滿月,黃河在內黃決口,水淹岳家莊,岳母抱著岳飛坐在一個大木盆里隨波逐流,脫逃了性命。但經此以后,家中的境況一貧如洗。
貧困的少年生活沒有磨湮岳飛的氣節和抱負。他沉厚寡言,酷愛讀書,尤其愛讀《左氏春秋》和《孫武兵法》。岳飛身體魁偉,體力過人,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8年),岳飛娶劉氏為妻,次年生子岳云。
宣和四年,19歲的岳飛應募投軍,開始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抗金戎馬生涯。
入伍后的岳飛,由于作戰勇敢,機智多謀,很快就從一個步卒升為小隊長、偏校。宋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南下,直逼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岳飛受命帶領100多騎兵去榆次(今山西榆次縣)前線當“硬探”,途中與金兵大隊人馬相遇。岳飛對士兵說:“敵人雖多,但不知我方虛實。現趁他們立足未穩,正可迎頭痛擊。”于是首先沖入敵陣,殺死敵騎將數名。金兵措手不及,一敗涂地。隨后,岳飛又趁敵不備混入敵營,詳細刺探了敵人的情報。這次行動非常成功,岳飛因功升為副尉。后來,岳飛追隨王彥轉戰于太行山一帶,打了不少勝仗。
宋高宗建炎二年 (公元1128年),岳飛投奔抗金名將、開封留守使宗澤。此時金兵在太行山一帶圍剿抗金武裝,河北義勇軍向開封告急,宗澤認為岳飛熟悉地形,便派他領兵解圍。岳飛帶領500精騎兵,首先直襲金兵屯糧草、軍械的據點胙城(今河南延津縣),毫無防備的金兵遭到突然襲擊,立刻潰不成軍,所有的糧草和軍械被一把火燒得精光。初戰告捷之后,岳飛馬不停蹄,疾馳200里,連夜攻擊金兵主力大營。為了以假亂真,岳飛派兵埋伏山下,命士卒各執火把,幾百束熊熊燃燒的火把將山頭照得亮如白晝,金兵以為宋軍主力打來,驚惶潰走,自相踐死者無數。岳飛乘勢追擊,燒掉敵軍大營,殺死大批敵兵,并俘虜了金軍的千戶長,徹底粉碎了敵軍圍剿太行山的布署。胙城一戰顯露出了岳飛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也使岳飛名揚天下。在以后的抗金歲月里,岳飛轉戰黃河兩岸、大江南北、立下了赫赫戰功,歷任統制、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建州觀察使、鎮南軍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江南西路舒蘄制置使、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湖北京西路宣撫兼營田大使,拜太尉,封武昌開國侯,授開府儀同三司。
宋高宗紹興四年 (公元1134年),岳飛攻克襄陽,收復唐(今河南唐河)、鄧、信陽等六州,又派兵北上,打到河南北部,并與河北抗金義軍取得聯系,相約北進。正在此時,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斗。自宋金開戰以來,尤其是靖康之役以后,南宋政權對于宋金關系一直分為兩大派別: 一是以岳飛、韓世忠為首的主戰派; 一是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主和派。兩派之中主和派占據了上風,他們被金兵的鐵騎鋼刀嚇破了膽,滿足于眼前既得利益,主張割地求和。這一屈辱的做法遭到了朝內正義之士,尤其是以岳飛為首的主戰派的強烈反對,他們上表朝廷,力主出兵收復兩河、燕云失地,反對與金人議和。岳飛在奏章中反駁說: “金人不可信,和約不可恃。”岳飛的激烈主張觸怒了主持議和的宰相秦檜,自此被秦檜視為眼中之釘。紹興九年,宋向金俯首稱臣,簽了和約。
紹興十年,金人果然撕毀了宋金和約,金兀術率重兵分四路大舉南侵,戰線東起淮河,西至陜西。高宗被迫任命岳飛兼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由荊襄北進。岳飛領兵直趨中原,一路收復了汝、鄭、潁、陳、曹、洛諸州郡。七月,大軍匯集潁昌 (今河南許縣東)、郾城 (今屬河南郾城縣),以圖繼續北上,岳飛駐郾城,指揮全局。金兀術聞此消息,也親率精銳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 15000余騎,會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部主力,向郾城悍然撲來,雙方在郾城之外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決戰,史稱“郾城之役”。“鐵浮圖”是金兀術的特種騎兵,人馬皆披重甲,每三騎為一隊,只許進不許退,擔任正面沖鋒。“拐子馬” 則是指兩翼騎兵,配合“鐵浮圖”從左右兩面包抄。這種騎兵是金兵的精銳,打起仗來如同銅墻鐵壁,很難對付,一般部隊難擋其鋒。但也有致命弱點: 馬腿是不能披甲的。于是,岳飛果斷命令步兵迎敵,手持長刀,伏入敵陣,見馬腿就砍。“鐵浮圖”拐子相連,一匹馬倒地,另外兩匹也隨即不能行動。金兵馬倒人翻,死傷不計其數,大敗而去。岳飛領兵追擊,在河南朱仙鎮又給金兵以重創,金兀術狼狽逃竄到開封,女婿夏金吾、副統軍索李堇等大將兵敗身亡。岳飛部隊在中原戰場上所向披靡,岳家軍的旗號使敵人聞風喪膽。金兵哀嘆道: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在抗金斗爭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他順應了人民群眾要求抗擊侵略,保衛家園的歷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堅決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岳飛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岳飛的軍事思想概括起來有三個顯著特點: 其一,因地制宜,出奇制勝,采用相應的戰略戰術。郾城之戰中,岳飛用步兵對付敵人強大的騎兵,就是這種軍事思想的最好體現。其二,軍紀嚴明,執法如山。岳飛制定了一套軍法軍規,一切按軍法辦事,賞必信,罰必行,不徇任何私情。士兵們個個令行禁止,做到了軍事上的高度一致。岳家軍愛護百姓,他們號稱: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一路所止,秋毫無犯,受到百姓的高度愛戴。其三,善于和友軍協同作戰。
岳飛不僅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在其他方面也有較高的造詣。他能歌善賦,有一手好書法,尤其是擅長行草,其筆跡揮灑淋漓,豪氣干云。岳飛在文學方面也很有研究,他最長于填詞和詩。岳飛的詩詞,由于歷史原因傳世并不多見,但是他的《滿江紅》卻是誦吟千古的絕唱,全詞如下: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這首悲壯的《滿江紅》充分體現了他的拳拳愛國之情和抗擊侵略的凌云壯志。朝野上下的志士仁人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收復失地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岳飛更加堅定了揮師北上的決心,他高興地對將士們說: “直抵黃龍府(金國首都),與諸君痛飲爾。”但是,指日可待的勝利再一次嚇怕了南宋朝廷里的一心要議和的投降派,宋高宗和秦檜以孤軍不可深入為理由,一日之內連下12道金牌,勒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悲憤至極,仰天長嘆: “十年之功,廢為一旦!”
紹興十一年,宋金再次議和,秦檜召岳飛到臨安(今浙江杭州)任樞密院副使,奪去了岳飛的軍權。這時,金兀術致信秦檜: “只有除掉岳飛,始可言議和。”于是秦檜精心構織,誣陷岳飛謀反,將岳飛逮捕下獄。在大理寺受審時,岳飛大義凜然,露出背上“精忠報國”四個刺字,以明自己的愛國之心。但陰毒的奸臣最終還是沒有放過他,幾個月后,秦檜以 “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于風波亭內。一代抗金英雄與世長辭,享年39歲。
南宋朝廷自毀長城,使抗金斗爭受到重大挫折。自此以后,南宋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岳飛那樣勇敢善戰的抗金將領,在宋金戰爭中,南宋逐漸衰弱,直至滅亡,始終都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湯陰岳飛廟
岳飛雖然去世了,他的英雄氣節卻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多少年來,每當有外敵犯境,總會有成千上萬個義士吟唱著那首《滿江紅》,前仆后繼,與敵人作殊死搏斗。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人們也將永遠懷念這位民族英雄。
上一篇:抗日英雄吉鴻昌
下一篇:撫輯東北邊陲的邢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