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奪人·亦守亦攻,智賺世充
自大業十三年(617)春以來,隋東都洛陽的外圍糧庫興洛倉、回洛倉、黎陽倉先后失陷,洛陽城內嚴重缺糧,而城外李密率領的瓦崗軍的攻勢有增無減,形勢相當危急。王世充率領江、淮地區的精銳部隊五萬余人前來鎮壓,瓦崗軍又不讓他的速戰速決計劃得逞,雙方遂陷入僵持局面。三個月過去,王世充面臨軍中糧食漸漸短缺的問題,只得主動向李密所在的倉城發起夜襲,遭到李密有力的反擊,敗退洛水北岸。王世充隨后又在洛水架設浮橋,傾巢而出,決意與李密一決生死。李密率領千名騎兵迎擊,因戰斗不利而退回城內。王世充乘勝進逼,攻圍倉城,數萬人馬背對洛水吶喊沖擊,聲勢頗為壯觀。這種情形換成別人肯定一見心驚,但在李密看來王世充已經是自取其敗:倉城前面地形并不開闊,也就是說不能適應大部隊的決戰要求,王世充將數萬大軍帶到這里,勝則無虞,一旦稍有不利將根本缺乏回旋的余地,等于是自陷絕境,使可能的小敗演變成積尸洛水的慘敗。其次,背水列陣這種孤注一擲的打法必須具備兩大先決條件,即對方是在被迫的情形下盲目出戰,同時我軍已破釜沉舟,只能依靠每個人的舍死忘生才能求得生存,但王世充究竟有沒有考慮過這兩點?沒有。很明顯,他并沒有任何把握可以調動瓦崗軍空城出戰,他的背后也仍然保存著浮橋這一撤退的通道,致使將士們有僥幸心理而無決死心理。李密暗暗冷笑,立即挑選出數百名武藝高強、勇不畏死的士兵,命令他們分成三隊向官軍發起沖擊。有人在旁提出這樣的攻擊隊人數是否太少,李密從容回答,夠了。他們只不過去趕趕鴨子,官軍會自己打敗自己的!他其實還有另一種考慮,就是萬一這些勇士不能達到如期的目的,也不致影響大局,這一點他當然不會向任何人交底。李密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王世充最初也不懂,但他很快就發現李密這一招的確夠狠夠毒,因為那數百名瓦崗軍勇士就像餓虎撲食,無不以一當百,玩命地往前沖,往前殺!官軍前隊在這種凌厲的攻勢下只得稍稍后退,準備組織有效的反擊。但數萬大軍擠在這彈丸之地,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前軍稍微一退,后隊就已經有不少人撲通撲通地掉進了洛水,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瞬息之間就變成了全面的混亂,官軍或因自相踐踏斃命,或者擠落河里淹死,最后大約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倉皇逃過浮橋。王世充僥幸撿回一條性命,回到北岸喘息稍定,才發現手下十余名大將也在剛才的混亂中陣亡,兵員更是損失慘重。面對這種慘狀,王世充不敢返回東都洛陽,率領著稀稀拉拉的殘兵向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逃去,當夜又碰上天降大雪,厚達尺余,這一干隊伍中的大多數人又在積雪中凍斃荒郊。所以從最終結果來看,李密數百勇士等于消滅了王世充的數萬大軍,堪稱以少勝多的范例。(《隋書·李密傳》)
上一篇:以守待攻·以守為攻·爭雄黎陽,巧勝化及
下一篇:恩威并施·亦撫亦伐,突厥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