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澤之戰(公元前478年)
公元前478年,越軍在笠澤(今江蘇蘇州南)擊敗吳軍的渡江突襲戰。
被吳王夫差戰敗的越國,經多年的財富積累,實力已大為增強,越王勾踐乘夫差在黃池會盟、國都兵力薄弱之機,率軍攻吳。在泓上(今江蘇蘇州西南)殲滅吳留守部隊,乘勢攻入吳都。夫差聞警,率軍急歸。因國都失守,士氣消沉,且頻頻遠征,軍隊疲憊,恐反擊失利,向越求和。勾踐亦因吳主力尚在,無勝利把握,允許和議,撤兵返國。吳因連年作戰,一時無力反擊越國,遂“息民散兵”,休養國力,以期實力恢復后再行攻越。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吳國發生空前饑荒,越王勾踐遂大舉攻吳。當年三月率軍5萬北上,夫差亦率姑蘇全部兵力迎戰于笠澤江,兩軍隔江對陣。勾踐因吳軍依托江岸列陣,敵前強渡難度較大,遂采取了兩翼佯動,造成吳軍錯覺,調動敵軍分散兵力,爾后以主力實施中間突破的作戰指導。部署左右兩軍各派一部兵力,秘密機動至上下游各距主力2.5千米處,于夜半鳴鼓吶喊,偽示渡江。夫差判斷越軍將從兩翼渡江鉗擊,遂分兵迎戰。越軍在吳軍忙于調動兵力、注意力集中于兩翼時,勾踐率三軍主力,潛行渡江,向吳軍要害中軍指揮部發動突然襲擊。吳軍大敗。越軍乘勢追擊,在沒(今江蘇蘇州南)、郊(今江蘇蘇州南郊)又兩次擊敗吳軍。夫差退入都城據守。由于夫差尚有親軍萬人,都城堅固,一時難下。勾踐筑城于胥門(西門)之外,進行長期圍困。公元前473年終于滅吳。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渡江進攻戰。
作戰經過示意圖
上一篇:《洛陽戰役(1948年月9~14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綠林、赤眉起義(公元17~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