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過
在我國歷來注重父親對子女的影響,但真正做到卻不容易。
如果要預測小孩長大后是否富有同情心,要看當爸爸的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多少功夫,這是由麥吉爾心理學家在對75名男女進行了長期跟蹤觀察后,得出的結論。心理學家表示,最令人驚異的是,父親的潛移默化影響,在持續25年,直到子女已發育成熟后,仍然根深蒂固。
天津市教育科研人員最近的測查及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父親的管教對少年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影響較比母親更為顯著。專家指出,父親們要注意發揮教育子女的影響力,切實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職責。
據調查,許多當父親的只顧及事業、功利、榮譽,多把教育子女的事情交給孩子母親去做,偶爾管管還嫌煩。然而,往往是嘮嘮叨叨的母親不受孩子歡迎,教育效果不佳。其原因有三:1.父親即是教養者,又是紀律執行者、社會化指導者、職業的榜樣和參謀,抑或是余暇時間的伙伴。這對子女有較大影響。2.在眾多的家庭中,父親一般比母親受教育程度高,社會地位高,接觸社會廣,在家庭的重大的決策上更具權威,子女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更多地是向父親求教。3.統計資料顯示,母親管教態度方面的問題較父親嚴重,干涉型突出,對孩子好羅嗦,造成子女反感。因此,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常被削弱。
為了下一代的成長,希望那些“無暇顧及”子女的父親們抽出一些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不要因為我們今天的失誤影響孩子明天的成長。
上一篇:壯志未酬作鬼雄
下一篇:子產以乘輿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