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劇作家鄭廷玉
鄭廷玉,生卒不詳。元代戲劇史學家和戲劇評論家鐘嗣成,在其著名的元代雜劇史專著《錄鬼簿》 中,提到鄭廷玉的生平時,僅僅只有三個字: “彰德 (今河南安陽市)人”。《錄鬼簿》的成書年代是14世紀30至50年代,因此可以推斷鄭廷玉是元代前期的雜劇作家。
鄭廷玉的雜劇著作已知的有22種,流傳至今有5種。它們是描寫奸情兼宣揚迷信的雜劇《布袋和尚忍字記》、演繹歷史故事的雜劇《楚昭王疏者下船》、描述公案故事的雜劇《宋上皇御斷金風釵》、《包待制智斟〈后庭花〉》,以及刻畫財主吝嗇與狠毒的雜劇《看錢奴買冤家債主》等。
在鄭廷玉流傳下來的這幾部比較著名的雜劇中,突出而集中地表現了他的宿命論思想,以及對貧富不均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憤恨之情。如《布袋和尚忍字記》,寫的是“汴梁城中第一個財主”劉均佐,一次過生日時,彌勒尊者奉佛命化為布袋和尚來度化他,在他手上寫了個“忍”字,自此再也洗擦不掉,有一次他失手打死了乞丐劉九兒,布袋和尚立即批評他這是缺乏“忍” 的表現,并極力勸他出家修行。劉均佐出家修行不久,聽說妻子在家耐不住寂寞已經與人私通,便立即提起大刀去捉奸,出乎意料的是與其妻通奸的不是別人,恰恰是布袋和尚,他正要舉刀往下砍時,忽然看見刀把上出現個“忍”字,布袋和尚馬上又批評他不能忍,并逼著他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同自己一道返回寺廟修行。劉均佐再度回到寺廟中修行期間,無限惦念家中的財產和妻子兒女,一會兒夢見與妻子兒女擁抱后,把他們身上印滿了“忍”字; 一會兒又夢見布袋和尚與其妻子在一起親熱的情況,他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斗爭,決心“揣著個羞臉兒還鄉”,再不參禪宗聽講經了。劉均佐到家后才赫然發現,他在寺廟里修行的三個月,人世上卻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家產、妻子兒女都沒影蹤了,他絕望之余,想到了自殺。恰在這時,布袋和尚又出現在他面前,說他是上界羅漢轉世,“今日個功成行滿,返本朝元,歸于佛道,永為羅漢”。赤裸裸地宣揚了一種宿命論思想。
再如《看錢奴買冤家債主》,寫的是“幼年間父母雙亡,別無甚親眷”、“又無房舍又無田,每日城南窯里眠”的曹州窮漢賈仁,一天百般在佛像面前祈求福祿,圣帝便命增福神暫將財主周榮祖家的富貴,借給賈仁享用20年。失去富貴的周榮祖,一次為大風雪所困,無奈將兒子賣給已經做了員外的賈仁。在成交過程中,視錢如命、吝嗇成性的賈仁,用欺騙的手段,僅以兩貫錢便騙買了周榮祖的兒子,并收為繼子。賈仁的門館先生陳德甫看不過去,就自己支取了兩貫工資送給周榮祖。20年后,賈仁患了病,兒子賈舍 (即原周榮祖之子) 為他到東岳廟燒香祈福消災,恰好周榮祖也到了東岳廟,因相貌大變,父子不再相識,已經窮困潦倒的周榮祖,受盡了有錢的兒子賈舍的氣。后經門館先生陳德甫介紹、引見,才使周榮祖父子重新相識,接著又取出賈仁生前的窖藏銀子,銀錠上有周榮祖祖父的印記,賈仁不過是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20年的看錢奴而已。劇中的所有人物都在不可知的命運中,完成了神靈的安排。作品著力宣揚了神佛的無窮威力和富貴在天的宿命論思想。但是,這個雜劇對財主們那種狠毒與吝嗇特征的刻畫,卻是很有代表性、很成功的。如賈仁買子和賈仁病危兩個情節,都對賈仁藝術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他買周榮祖的兒子時舍不得花“恩養錢”,狠了幾次心才掏了兩貫錢。周榮祖不答應,他便誣賴人家反悔,要罰周榮祖1000貫錢,臨了硬把周榮祖推出門外,還放出惡狗去咬周榮祖。賈仁不僅在辦理大事上坑扣拐騙,即使在一些日常瑣事上,也是能沾就沾,如他在病危時對兒子說: “我兒也,你可知道我這病是一口氣上得的。我那一日想燒鴨兒吃,我走到街上,那一個店里正燒鴨子,油淥淥的,我推買那鴨子,著實的撾了一把,恰好五個指頭撾得全全的。我來到家,我說盛飯來我吃,一碗飯我咂一個指頭,四碗飯我咂了四個指頭。我一會兒瞌睡上來,就在這板凳上, 不想睡著了, 被個狗了我這一個指頭, 我看了一口氣,就成了這病。”在他臨危時還交代兒子,不要買好棺材: “我的兒不要買。杉木價高,我左右是死的人,曉的什么杉木柳木,我后門頭不有那一個喂馬槽?盡好發送了。……槽可短,要我這身子短,可也容易,拿斧子來把我這身子攔腰剁做兩段,折疊著,可不裝下也。我兒也,我囑咐你,那時節不要咱家的斧子,借別人家的斧子剁……”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已經窮困潦倒的周榮祖對財主們的那段臭罵,實在是道出了所有的窮苦百姓對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的憤恨與詛咒:
似這等無仁義愚濁的卻有財,偏看俺有德行聰明的嚼齏菜,這八個字窮通怎的排? 則除非天打算日頭兒輪到來。背發疔瘡是你富漢的災,禁口傷寒著你這有錢的害,有一日賊打劫火燒了你院宅,有一日人連累抄沒了舊錢饋。恁時節合看鍋無錢買米柴,忍饑餓街頭做乞丐,這才是你家破人亡見于敗。
鄭廷玉的雜劇,盡管充滿了宿命論思想和因果報應的迷信色彩,但是,他卻取材廣泛,有的取材于窮苦的民眾生活,有的取材于奸殺謀財的公案,有的取材于歷史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與丑惡,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特別是鄭廷玉雜劇中一些辛辣、諷刺、幽默的文字,更是堪與享譽文壇的《儒林外史》相媲美。明人朱權在其所著的 《太和正音譜》中,評價鄭廷玉雜劇作品的藝術成就時用了 “佩玉鳴鑾” 四個字,意思是說鄭廷玉的雜劇文字典雅,聲韻和諧。從上邊所引周榮祖痛罵財主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朱權的評價還是相當準確、允當的。
元代雜劇是中國古典戲劇的黃金時期,整個劇壇呈現一派繁榮昌盛的局面。有名可考的劇作家達80余人,見于書面記載的劇本達500余種,現存劇本有160多個。涌現出關漢卿、王實甫等杰出的劇作家。元代前期的大都(今北京市),后期的臨安(今浙江杭州)都是雜劇創作和演出的中心,其它如山西的平陽、山東的東平、河南的彰德雜劇藝術也十分活躍,這些地方自然也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雜劇作家,鄭廷玉就是這支雜劇創作隊伍中頗有名氣的一員。
上一篇:元代思想家許衡
下一篇:元曲作家鐘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