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游遍天下的少年旅行家
——游遍天下的少年旅行家
夏完淳(1630~1647),明末民族英雄,詩人。17歲時,以身殉國。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內憂外患,政局動蕩。1645年,清兵渡江南下,當時年僅15歲的夏完淳就慷慨從軍,投入抗清斗爭的洪流中。他和父親一道,發動了吳志蔡軍,準備一舉恢復蘇州,不幸兵敗。
父親跳江殉國,夏完淳遵從父親遺言,返回家鄉,變賣了家產,資助太湖地區的義軍領袖吳易,自己則在義軍中擔任參謀,替吳易起草奏章,送到在紹興監國的魯王那兒。
魯王朱以海聽說上書議事的義軍參謀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十分贊賞夏完淳的才華,在封賞吳易的同時,還特地任命夏完淳擔任中書舍人一職。
不料,好景不長,吳易的義軍只堅持了大半年光景,由于叛徒出賣,吳易被捕,義軍解散,夏完淳只得又回到松江的家中。
回到家鄉,夏完淳又聽到另一個噩耗:他的老師陳子龍再一次策劃吳淞駐軍造反,不料松江提督吳勝兆準備造反的事泄密,被清廷得知,吳勝兆被害,陳子龍也被捕。在押解去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看到大勢已去,遂掙脫繩索,投江自殺了。
父親和老師的不幸,以及幾次抗清的失敗,并沒有削弱夏完淳的抗清決心,他繼續在江南奔走,聯絡各地義軍,并把情況及時報告給紹興的監國魯王。
順治四年(1647年)的秋天,夏完淳給魯王的一份奏折被清軍查獲。夏完淳不幸被清軍抓獲,抄了他的家,并立刻把他當作重犯,送到了南京。
這時候,坐鎮南京的是清兵八旗的統領之一洪承疇。公元1641年,這位前明朝薊遼總督在松山被俘,不久就當了清朝的大臣。
洪承疇聽說江南神童因起義被俘,立即把夏完淳押進衙門。在縣衙大堂,少年夏完淳挺身而立,不顧衙役們再三呵斥,不肯下跪。洪承疇裝出和善的樣子問他:
“聽說你給魯王上書議論國事,有這回事嗎?”
夏完淳昂首回答:“那確實是我寫的。”
洪承疇聽后連連稱贊,并和氣地說:
“不簡單,不簡單,年紀這么小就能寫出這般好文章,真不愧是江南神童。不過,我看你年紀輕輕,哪能起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別人的當。本督念你年幼無知,只要你歸順我朝,回去好好讀書,將來一定能功成名就,一定能當上高官,你愿不愿意?”
夏完淳掃了高高在上的洪承疇一眼,回道:
“報效國家還分長幼嗎?我自小最崇拜的就是當年的洪亨九先生,他是最英勇的人物,松山一役,身先士卒,壯烈犧牲。我要與洪亨九先生一樣,戰斗到底,決不投降。”
站在公堂兩旁的先生衙役聽他這么說,都感到十分驚訝。他們知道,坐在堂上的正是當年松山被俘的洪承疇亨九。
他們還以為夏完淳年紀小,不知道內情,便小聲告訴他,洪亨九就是堂上的總督大人。
這一番慷慨陳詞令洪承疇不禁面紅耳赤。不料,夏完淳聽了差役的話,當即把臉一沉,提高了嗓門說:
“亨九先生為國盡忠,普天下誰人不知,哪個不曉?崇禎先帝還親設祭壇,率領百官遙祭忠魂,這一切都記錄在史冊上。上面那是個什么東西!居然敢冒充大明忠烈,污辱忠魂,實在是太可惡了!”
接著把洪承疇罵了個夠。
洪承疇本以為夏完淳不難對付,誰料,這么個少年讀書郎,竟敢當著眾人的面,說他已經為大明盡了忠,其諷刺挖苦之意,誰都聽得明明白白。惱羞之余,只得把夏完淳關進了大牢,從此再也不敢去招惹這個意志堅決的少年了。
夏完淳在監獄里被關押了幾十天,他知道朝廷不會放過自己,已做好犧牲的打算。于是,他把自己所寫的詩編成了《南冠草》詩集,還給母親寫了封遺書,書中說道:
“人生誰不死?要緊的是要死得其所……
當年秋天,處決死囚的時候到了,夏完淳年僅17歲的生命歷程就這樣結束了。
站在刑場上的夏完淳神色不變,昂首挺立,充分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死后,鄉親們把他與父親夏允彝一同埋葬在松江邊,成為他家鄉的勝跡。
上一篇:夏完淳——為國捐軀的英雄
下一篇: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這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