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
無產階級革命家、謀略家。1896年12月22日生于廣東省海豐縣城郊橋東社的一個地主家庭。乳名天泉,學名漢育。1917年赴日本留學,更名彭湃。在留學期間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救國運動。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在海豐縣赤山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會,任會長,先后籌辦了《新海豐》和《赤心周刊》。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等職。大革命失敗后,參加了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起義失敗后,回海陸豐領導農民武裝斗爭,建立了海陸豐工農兵民主政府。中共五大當選為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大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8月調上海工作,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委軍委書記。1928年8月24日,由于叛徒白鑫出賣而被捕。在敵人獄中受盡摧殘,寧死不屈。在法庭上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工農群眾的罪行,30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彭湃在十幾年的革命生涯中,表現出了他大智大勇,文韜武略,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他先后撰寫過《土地革命》等文章,公開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組織了海陸豐農民起義,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多次打敗地主武裝。1928年3月,彭湃指揮紅二、四師及惠來縣農民武裝,首次解放了惠來縣城。敵人從汕頭調兩個團反攻惠來,彭湃根據敵情,避其鋒芒,巧設“空城計”,誘敵入甕,還精心設計“風箏宣傳戰”,瓦解敵軍,再次光復惠來城,擊斃了敵團長向卓然。他政治上成熟,積累了豐富的發動農民斗爭的經驗,遺著有《海豐農民運動》。
上一篇:當代間諜戰新趨勢
下一篇: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