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的數學之星
1832年5月30清晨,在法國同提勒的一個湖邊,有位農民發現一個受了槍傷的青年躺在地上。這位好心的農民立刻找來村民,把這個青年抬進了醫院。可惜,由于這位青年傷勢過重,流血過多,第二天就死去了。
過后,人們才知道,這位青年不滿20歲,是與人決斗而死的。不久,人們又知道這位青年精通數學,雖然他只是留下了薄薄60頁的書稿,但它們卻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又過了數年,數學界、物理學界和化學界的學者們猛然發現這位早亡的不滿20歲的青年創立了一個數學學科的新分支,那就是群論。
這一理論可以使人們深入地探討各種不同的學科,諸如算術、結晶學、粒子物理以及魯比克魔方的翻法……能應用于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各個領域,因此,法國人把他譽為“法蘭西科學之光”。這位青年就是埃瓦里特·伽羅華。
伽羅華于1811年10月26日出生于巴黎近郊的布拉倫鎮。他的父親是一位熱衷民主共和的政治家,母親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法官的女兒。12歲時,他考入一所著名的皇家中學。在中學他喜歡上了令同學們生厭的數學,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還閱讀了大量的數學書籍。其中,他居然只用了一周時間,就讀完了勒讓德的經典著作《幾何原理》。
有一天,主持課外數學講座的理查老師,為了殺一殺個別學生的傲氣,故意給學生留了一道數學難題讓他們課后去做。伽羅華整整做了一個通宵,終于在第二天凌晨把這道題做完了。老師看完他的答案,最后竟大呼:“奇才、奇才!”
原來,老師是從數學大師高斯的著作中找出了一道難題,就是數學教授也不一定能做出來。誰知伽羅華居然提出了幾種不同解法。他被這少年的超人智慧折服了。
當理查老師問伽羅華做此題的感受時,伽羅華平靜地說:“高斯提出的問題我已經考慮好久了。”當伽羅華講述他解題的經過和思路時,話到精彩處,理查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他對其他教師說:“伽羅華比較適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中做研究工作。”之后,他幫助伽羅華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循環連分數定理》,并推薦在《純粹與應用數學年鑒》上發表。
16歲時,伽羅華考入巴黎師范大學。才入學半年,他就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有關群論的第一篇論文。不久,他又以超人的才能完成了幾篇數學研究文章,以應征巴黎科學院的數學特別獎。誰知命運對他極不公正,使他連遭厄運。
1831年1月17日,科學院第三次審查伽羅華的論文。主持人是大數學家泊松。泊松出于傲慢與偏見,認為伽羅華只是一個高校的普通大學生,難有什么創見,因此沒有認真地聽伽羅華的論文,便草率地下了一個結論:“完全不能理喻。”
盡管命運如此不公,但伽羅華仍繼續他的數學研究。他涉足了方程論、群論和可積函數等眾多領域,創立了“伽羅華理論”,為群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他還在數學中創立了許多概念,他的研究成果在各種各樣的數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伽羅華還是一個傾向民主共和的積極分子。為了紀念法國人民攻占巴士底獄,他參加了反對復辟王朝的群眾游行示威,并因此被逮捕,在獄中被關押8個月。
就在他出獄不久,為了一樁至今仍是謎團的戀愛糾紛,被迫接受決斗,最后慘死槍下。
也許他知道此次決斗兇多吉少,于是他留下了遺言給他的同伴。他在信中寫道:“我請求大家不要責備我不是為自己的祖國而獻出生命……蒼天作證,我曾經想方設法試圖拒絕決斗,只是出于迫不得已才接受了挑戰。”
他還在自己留下的60頁數學手稿中留下了字條:“這個論據需要補充,現在沒有時間。”
伽羅華英年早逝,這無疑是數學界的一大損失。一些學者們認為,他的死“至少使數學發展推遲了幾十年。”
上一篇:古希臘是數學的搖籃
下一篇:墓碑上的數學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