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沉重打擊奴隸主統治的起義英雄
——沉重打擊奴隸主統治的起義英雄
斯巴達克(約前120年~前71年)色雷斯人。在反抗羅馬征服的戰爭中負傷被俘,淪為卡普阿角斗士訓練學校的角斗奴。前73年春夏之交密謀暴動,事泄后領70余名角斗士逃往附近的維蘇威山起義。遠近各地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千人。前71年,在羅馬當局的圍剿下犧牲。
公元前1世紀初,羅馬已是一個領土相當廣袤的奴隸制大國。在連綿不斷的對外戰爭中,數以萬計的戰俘變成了奴隸,羅馬到處都建立起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
在羅馬元老貴族的暴虐統治之下,奴隸的命運悲慘之極。法律規定,奴隸主對奴隸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奴隸主為了盡快收回買奴隸所花費的成本,便揮舞著皮鞭強迫奴隸一刻不停地勞動。在他們眼里,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
為防止奴隸逃跑,奴隸主給奴隸戴上沉重的腳鐐,套上堅固的項圈,圈上還寫著:“抓住我,不要讓我逃跑。”奴隸沒有婚姻權,只有少數人才有這個機會,奴隸所生的子女,也被看作奴隸主的財產。
老弱病殘的奴隸,不是被賣掉,就是被送到臺伯河中的一個荒島上活活地凍餓而死。年輕力壯的奴隸也只有在監工的鞭笞下,一刻不息地勞動,直到死了為止。
處境最為悲慘的奴隸是角斗士。角斗是羅馬統治者的一種最野蠻、最殘酷的娛樂。羅馬政府還專門建造了巨大的角斗場,如弗拉維半圓形角斗場,可同時容納50000人觀看角斗。經過專門訓練的角斗士,被奴隸主強迫著手握利劍、匕首,兩兩相斗,或者是與饑餓的野獸格斗,以此讓奴隸主觀賞取樂。
一場角斗的人數,起先只有幾對,后來增至幾十對,最多達到300多對,奴隸主在血流成河的搏殺中得到變態的愉悅。當角斗快要結束時,奴隸主以手勢決定角斗士的命運:如果大拇指朝上,則打勝的角斗奴可以留下性命;如果大拇指朝下,則被殘忍地殺死。
角斗場上還設有專門的人員檢查被打死的角斗奴,用燒紅的鐵猛刺死者,看他是否真正死去,倘若還有動靜,就用沉重的大錘把他活活打死,扔掉。血腥的統治使奴隸們忍無可忍,起義的火種一觸即發。
斯巴達克,這個“具有高貴的品格,為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的英雄人物就在這個時候應運而生了。他本是色雷斯人。色雷斯位于巴爾干半島東南部,瀕臨愛琴海和黑海。當羅馬進兵北希臘時,色雷斯人奮起反擊。
斯巴達克參加了戰斗,不幸被俘,最初在羅馬輔助部隊中服役,因不甘驅使,多次逃亡,而被賣為奴隸。他有魁偉的身材,健康的體魄,英俊的面貌,而且臂力過人,卡普亞的一所角斗士學校將其買下做了角斗士。
角斗士非人的待遇令斯巴達克忍無可忍,他決計率領同伴逃出牢籠。他說:“寧可為自由而戰死于沙場,決不為敵人取樂而喪身于角斗場。”在他的激勵之下,200多名角斗士串聯起來,秘密商議起義計劃。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斯巴達克不得不果斷采取行動,即刻提前率領七八十名角斗士以廚房里的刀叉、棍棒為武器,殺死衛兵,逃出了城市,一直奔到幾十里以外的維蘇威火山。在路上,他們截獲了好幾輛運載角斗武器的大車,裝備了自己。就這樣,公元前73年夏,震撼歷史的斯巴達克大起義爆發了。
在意大利西南部的維蘇威火山上,起義軍安營扎寨,他們選出了三位領袖:斯巴達克為首領,高盧人克利蘇克斯和日耳曼人恩諾馬烏斯為副將。維蘇威火山瀕臨那不勒斯灣,地勢險峻,除一條崎嶇小路可通山頂外,到處都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起義軍在這里積蓄著力量,并且不時走下山來,在附近的坎佩尼亞平原懲罰奴隸主,解放奴隸。
很快,許多奴隸和農民聞訊從四面八方投奔而來,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1萬多人。他們不僅在短短幾個月內繳獲了當地駐軍的大量武器,而且從附近莊園里獲得了大批給養。起義軍紀律嚴明,作風良好,深得奴隸和平民的支持和歡迎。
這革命之火震撼了奴隸主階級,他們開始惶恐不安。元老院急忙于公元前72年春派遣克羅狄率領3000名官兵包圍維蘇威火山。唯一的一條山路被封鎖了,他們以為這樣起義軍會被困死山上。
斯巴達克臨危不懼,他發出響亮的號令:“寧可戰死,不愿餓斃。”形勢十分嚴峻。起義軍卻出奇制勝,他們用山上的野葡萄藤編成繩梯,一直垂到谷底,順著這繩梯到達了山底。趁著夜黑風高,起義軍在斯巴達克率領下悄悄繞到敵人背后,一聲令下,發起猛攻。敵人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克羅狄敗逃而走。
斯巴達克起義軍經過維蘇威一戰,聲名大震,更多的人投奔而來。斯巴達克把擴大的軍隊整編為投槍兵、主力兵、后備兵和騎兵四大部分。隨后,他們逐步控制了坎佩尼亞平原。在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之后,斯巴達克認為,要在羅馬國家的心臟地區建立鞏固的奴隸政權,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他計劃把起義軍帶出意大利,擺脫羅馬的奴役。進軍路線設置為:穿越坎佩尼亞平原,抵達亞得里亞海岸,然后沿著海岸線北上,再翻越橫亙在意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達到的高盧地區,在那里建立起奴隸的樂園。
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元老院急忙派遣行政長官瓦里尼烏斯率領兩個軍團共12000人前去阻截。起義軍針對瓦里尼烏斯的分進合圍戰術,制定出選擇敵人薄弱環節,集中精兵逐個擊破的方針。
交戰開始了,斯巴達克精兵殺向瓦里尼烏斯副將博利烏斯帶領的2000人馬,并且迅速取勝。繼而,起義軍把矛頭轉向前來增援的科辛紐斯副將。科辛紐斯不僅全軍潰敗,而且命喪沙場。起義軍節節勝利,但由于連日作戰,需要適當休整。瓦里尼烏斯便借此時機,把起義軍逼到一處荒無人煙、道路崎嶇的山區角落里,并筑壘挖塹,妄圖置起義軍于死地。
此時的起義軍缺糧少兵,精疲力盡,再加上天氣寒冷,形勢非常危急。然而斯巴達克召開緊急軍事會議,策劃出了一個巧妙突圍的計策:夜里,起義軍在營寨門前釘上一些木樁,把敵人丟下的一具具尸體綁在上面,旁邊點起篝火,遠遠看去就像哨兵在站崗放哨,并且留下一名號兵按時吹號。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悄悄地撤離了營寨,他們沿著瓦里尼烏斯認為無法通行的山路迅速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天亮之后,瓦里尼烏斯方知中計。他氣急敗壞地率軍追擊,不料起義軍早已選擇有利地勢,設下埋伏,沉重打擊了敵人。
起義軍威震四方,又有大批奴隸帶著馬匹投奔而來。斯巴達克日夜督造武器,實行嚴格的軍紀,平均分配戰利品,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禁止軍隊搶劫,在征集軍需物資和武器時,都給以十足的償付。正當起義軍風頭正勁之時,領導層發生了意見分歧。
克利克蘇斯不同意斯巴達克主張的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境,他堅持讓起義軍留在意大利同統治者斗爭到底。最終他們分道揚鑣,克利克蘇斯率領3萬人馬離開了斯巴達克。
公元前72年冬天,克利克蘇斯率領的起義軍在阿普里亞的加爾干諾山附近同羅馬元老院派出的格里烏斯軍隊相遭遇。一場血戰之后,終因寡不敵眾,克利克蘇斯英勇犧牲,軍隊損失大半。余下的人又重歸了前來救援的斯巴達克義軍。
由斯巴達克率領的一支起義軍經過輾轉奮戰,歷經艱難終于沖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了阿爾卑斯山下。隊伍發展到了12萬人。此刻,再也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了,只要翻過山去,勝利就實現了。然而,阿爾卑斯山高聳入云,山頂終年積雪,氣候惡劣異常,起義軍輜重繁多,要想翻越大山,絕非易事。
而且,此時的起義軍斗志昂揚,信心倍增,他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戰勝羅馬的奴隸主。因此,斯巴達克又改變了進駐山北高盧的計劃,掉轉頭來,揮師南下,直搗羅馬。
惶恐的奴隸主得知消息后,慌忙召開了元老會,他們推來推去,誰也不敢擔當重任。最后,手段強硬、狠毒無比的大奴隸主克拉蘇出任了新執政官,他被委以“狄克推多”(意為獨裁者)的大權。為整飭軍紀,扭轉敗局,他實行了殘忍的“十一抽殺律”,即把臨陣脫逃的士兵分成10人一組,以抽簽的方式每組處死一人,頓時有4000名士兵喪生。同時,克拉蘇把兵力增至10萬人。
克拉蘇以為起義軍會進攻羅馬城,因此在相關大道上設下重兵,妄圖殲滅起義軍。然而,斯巴達克繞過羅馬城,指揮義軍縱穿意大利半島,準備渡過摩薩納海峽,占領富于戰斗傳統的西西里島,以便與羅馬統治者作長期的斗爭。但是,這個計劃卻失敗了。原來,為了解決渡海問題,起義軍曾與西西里海盜達成協議,租用船只,但由于西西里總督維里斯收買了海盜,結果起義軍上當受騙,船只落空。斯巴達克不得不再次率軍北上。
而此時,狡猾陰險的克拉蘇為了將起義軍困死在半島南端,命令士兵在布魯提伊半島的最狹窄地帶挖出深、寬各四五米的一條深溝,長達50余公里,還用挖出來的土筑成一道又高又厚的土墻。起義軍三面臨海,一面受敵,處境相當危險。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斯巴達克一面命令士兵們點起篝火,又唱又跳麻痹敵人,一面又率領1/3的步兵巧妙地利用樹枝、柴草、泥土和敵人的尸體填平了一段壕塹,并且火速地通過了封鎖線,敵人的陰謀又破產了。
脫險后,斯巴達克決定將軍隊帶到布林的西港,從那里東渡亞得里亞海到希臘去。然而隊伍內又出現分歧,兩員部將公然率領12000人脫離主力,單獨行動,結果被克拉蘇消滅在魯干湖畔。正當起義軍急速向布林的西進發時,一支羅馬軍隊已搶先占領了那里。起義軍又一次腹背受敵。
斯巴達克深知東渡的計劃已不可能,于是便果斷地回戰克拉蘇。公元前71年春,阿普里亞境內,一場鏖戰開始了。起義軍奮勇廝殺,頑強不屈,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6萬名奴隸壯烈犧牲了。斯巴達克身先士卒,沖在陣線最前沿。最后只剩下1萬人了,他們寧死不屈。
突然,斯巴達克被一名羅馬軍官從背后猛刺了一槍,接著,他的大腿也被刺中,跌下馬來。戰士們沖上前去,救出斯巴達克,并讓他騎一匹快馬趕快突出重圍,以圖大計。可是,斯巴達克毅然刺殺了那匹戰馬,他要與生死與共的戰友一起流盡最后一滴血。他站立不穩,便屈下一只膝,手持武器,堅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壯烈地犧牲了。
6000名起義軍俘虜被兇殘的克拉蘇釘死在從卡普亞至羅馬沿途的十字架上。一場氣壯山河的奴隸大起義就這樣不幸失敗了。
但是,斯巴達克起義聲勢之大、力量之雄厚、影響之廣泛,都是史無前例的,它給予羅馬奴隸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震撼了羅馬奴隸制的基礎。這次起義代表了羅馬奴隸起義的最高水平。
斯巴達克作為起義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領袖和統帥,表現出無比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的光輝形象一直激勵著世代熱愛光明和自由的人類勇敢地奮斗。
上一篇:放棄是一種智慧
下一篇:施瑯——統一臺灣的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