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鼐
一、典掌機務
曹鼐,字萬鐘,寧晉(今屬河北)人。燕趙古多悲歌慷慨之士。曹鼐從小粗獷豪爽,有大志。母早歿,事繼母如生母,以孝聞。宣德(1426~ 1435)初年中舉,授代州(今山西代縣)訓導,曹鼐上疏,請改授別職,遂授泰和縣(今屬江西)典史。泰和縣在江西中部,贛江岸邊。典史乃知縣屬官,每縣一員,連品秩都沒有,是個收發公文、緝捕盜賊、看守囚犯的小吏。
一次,曹鼐追捕一伙盜賊,捉了一名女賊,此女有傾城傾國之貌,曹鼐見了心動。為了提醒自己切勿輕舉妄動,他拿來一張紙,手書“曹鼐不可”4個大字,點燃焚之,燒完再寫一張,再焚之。一晚上寫了數十張,燒了數十次。
宣德七年(1432),曹鼐奉知縣之命督工匠至京師服役,上疏乞求參加順天鄉試,再次中舉。翌年二月,參加禮部會試中選; 三月殿試,一舉奪得第一甲第一名。宣宗皇帝下詔賜宴,于禮部舉行。進士賜宴禮部,自曹鼐始。
中狀元后,曹鼐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過了二年,即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繼立,是為英宗,年方9歲,軍國大政悉聽太皇太后張氏裁決。太皇太后委政楊士奇、楊榮、楊溥,時稱“三楊”。正統元年(1436),曹鼐出任經筵講官,為英宗講解經史。這個帝師職位素以德高望重或飽學之士充任。正統三年,《宣宗實錄》修成,百官晉爵,曹鼐進為侍講,賜三品章服。
至此,曹鼐仕途平淡無奇。
他的命運的轉折,是在正統五年。這次轉折,是王振促成的。
王振,蔚州(今山西蔚縣)人,年少時自閹入宮,被派往東宮,侍奉皇太子朱祁鎮。他善于迎逢,深得朱祁鎮歡心,兩人形影不離。朱祁鎮即位后,把他提拔為司禮監太監。司禮監是明朝宮廷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掌管宮中禮儀、刑事,更重要的,是替皇帝管理奏章,代皇帝批答奏疏。起初,懾于太皇太后和“三楊”的權威,王振還不敢放肆。但漸漸地,他便狐假虎威,放肆起來,不把“三楊”放在眼里。有時他奉太皇太后去內閣問事,“三楊”等閣臣尚未決斷,他便自作主張。楊士奇大為惱怒,一連3天不上朝。
一天,他對楊士奇、楊榮說: “朝廷大事一直有勞二位,二位年老,也該疲倦了吧?”
“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后已!”楊士奇氣呼呼地說。
楊榮道: “我輩衰老,無力效命,當擇后生可任大事的,以報圣恩。”
王振聽楊榮這么說,高高興興地走了。
楊士奇責怪楊榮失言,楊榮說: “他早就厭惡我等了,一旦皇宮內飛出片紙,令某人入閣,怎么辦? 不如先選一二賢人,同心協力,還可有所作為。”楊士奇深以為然。
第二天,“二楊”遂奏請侍讀學士苗衷、侍講曹鼐及馬愉入內閣效力。詔準。
曹鼐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
曹鼐其人,表面上很柔和,讓人覺得容易接近,但實際上他是個城府很深的人,處事果敢,從不拖泥帶水。他很熟悉官場上周旋應酬那一套,多么繁雜的政務都能應付自如。他入閣不久,楊榮病死; 楊士奇年已75歲,體弱多病,很少去內閣視事; 楊溥為人謹慎,每入朝,總是循墻而走,缺乏進取、開拓性。故朝政大事,多由曹鼐決斷。
英宗很欣賞曹鼐,擢他為翰林學士。正統十年,進官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
二、土木堡殉難
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分四路大舉入侵。
瓦剌是蒙古族的一支,宣德十年,瓦剌部酋長脫歡吞并了韃靼的阿魯臺部,勢力強大起來。正統四年,脫歡死,其子也先嗣立,執掌大權。也先繼續擴張勢力,同時,年年向明進貢,使英宗放松了警惕。也先的勢力向西伸展到新疆,向東達到遼東。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后,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以明曾答應把公主嫁給他兒子又自食其言為借口,大舉入侵。
明對瓦剌缺乏必要的防御,兵備松弛,塞外城堡一一陷落,只剩下一座大同城(今屬山西),孤零零地被也先圍了個水泄不通。
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恐,英宗匆忙命駙馬都尉井源等4名將領統兵萬人前去迎敵,并緊急召集百官開會,商議對策。
王振竭力主張英宗御駕親征,閣臣曹鼐、張益,兵部尚書鄺野,侍郎于謙等力陳不可,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應加強邊防力量,重申號令,蓄銳以待; 塞外秋暑未退,草木不豐,水源奇缺,不宜用兵。但英宗一貫聽信王振的話,遂命太監金英輔佐弟弟、成王朱祁鈺留守京城,閣臣曹鼐、張益,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扈駕隨征。發兵50萬人,限3天之內準備完畢,待兵出征。
七月十六日,大軍從北京出發,向大同方向開進。由于時間倉促,動用兵力大,準備極不充分。
群臣望著雜亂的行軍隊伍,極為擔憂。曹鼐更是憂心重重,他試圖再做一次努力,拯救大明。他于行軍途中聯絡隨征的眾御史,鼓動他們說,此番出征兇多吉少,但不殺王振,皇上絕不會返回。如今,天子蒙塵,六軍喪氣,對王振早就恨之入骨,如果用一名武士在駕前摔殺王振,大家一同歷數他誤國罪行,局面定可挽回。御史們聽到這般“膽大妄為”的言論,一個個嚇得不敢吱聲。曹鼐無奈,又去找英國公張輔商量,也沒得到支持。曹鼐只好放棄自己的打算。
也先得知英宗御駕親征,佯裝敗退,誘使明軍深入。
英宗帶著曹鼐等人向西行進,出居庸關,過懷來(今河北懷來東南),至宣府(今河北宣化)。一路上風雨連綿,人困馬乏,軍中乏糧,僵尸滿路。曹鼐、鄺野、王佐等人屢次勸駕回京,王振大怒,命鄺野、王佐兩個尚書跪在草叢中受罰,從早一直跪到晚。欽天監監王彭德清以天象示警說,繼續前進,于皇上不利。王振罵道: “你知道什么! 若果真如此,也是天命!”
曹鼐見狀,對王振說: “我們做臣子的死不足惜,但皇上關系天下安危,豈可輕舉妄動?”王振置之不理。
八月初一,英宗率眾官兵進入大同。也先早已撤走,明軍未遇任何抵抗,英宗和王振很得意,打算“乘勝”追擊。這時,藏在草叢里的大同鎮守太監郭敬見皇上來了,從躲身的地方鉆出來,把瓦剌人的情況密告王振。英宗和王振聽說也先是在誘敵深入,驚恐萬分,匆匆班師回京。定襄侯郭登對曹鼐、張益說: “從這里去紫荊關,才40余里。車駕應從紫荊關入。”曹鼐、張益深以為然。王振卻要走居庸關,這樣可路過他的老家蔚州,讓皇上臨幸他的故鄉,耀武揚威。正走著,王振忽然想到,50萬大兵過蔚州,還不把他田里的莊稼踩壞了!于是,他又命令大軍改變行軍路線,掉頭奔向宣府。
如此行軍,如同兒戲。曹鼐一班大臣憤懣不已,卻也無處發泄,只得隨在英宗的后面,氣呼呼地趕路。
也先聞悉英宗撤退,派騎兵日夜兼程追擊。明軍本有時間從容撤退,但經王振那么來回一折騰,喪失了大好時機,被也先的騎兵追上。明軍殿后部隊不敵,被也先的騎兵擊潰。
十三日,英宗一行來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距懷來城還有10公里。王振因他的輜重車騎未到,拒絕進城,就在土木堡駐扎下來。兵部尚書鄺野一再上疏說土木堡不可久留,王振將奏章截留不報。鄺野無奈,徑直闖進行宮,力請英宗迅速移駕。王振大怒,喝令士兵將鄺野架了出去。
第二天,土木堡被也先的大軍重重包圍。
土木堡地勢高,無水,士兵挖地兩丈多仍不見水。斷水兩天,人馬饑渴難忍。這時,也先設計,假意派人講和,指揮軍隊詐退。講和是英宗求之不得的,他立即命令曹鼐起草詔書,派通事二人去瓦剌軍中議和。王振見也先退兵,信以為真,立即下令移營取水。大軍亂哄哄地走了一二公里,也先麾軍圍了上來,疲憊不堪的明軍潰敗,英宗被俘,曹鼐、張輔、張益、鄺野、王佐等50余名大臣戰死沙場。護衛將軍樊忠見英宗被俘,怒不可遏,沖著王振猛吼一聲: “我為天下誅此賊! ”舉起鐵錘砸向王振,王振一聲慘叫,墜馬而死。
土木堡大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入北京,朝野大恐。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太皇太后和大臣于謙的堅持下,立英宗2歲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監國。九月六日,朱祁鈺即皇帝位,年號“景泰”,是為代宗。
代宗遙尊英宗為太上皇,褒獎從征死難的官兵,追贈曹鼐太子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號“文襄”,授給他兒子曹恩大理評事一職。
代宗既立,英宗就沒什么價值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二,也先釋放英宗,派人送他回北京。英宗在南宮當了8年的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英宗乘代宗病重之機復辟帝位。他再臨天下后,再次褒獎從征死難官兵,加贈曹鼐太子太傅,改謚“文忠”,官其孫曹榮為錦衣衛百戶長。
上一篇:曹鴻勛
下一篇:曾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