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悲憤投江
戰國時代,楚國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詩人,他就是名傳千古的屈原。
屈原知識豐富,能詩善文,口才也好,20多歲就當上了左徒官,輔助楚懷王治理國家。他胸懷遠大的政治理想,一心想把楚國治理得富強起來,能夠抵御秦國的侵略,并且還夢想由楚國來統一“七雄爭霸”的天下。
屈原對國家鞠躬盡瘁,對楚懷王更是一片赤膽忠心。但當他受到楚王重用的時候,朝廷大臣靳尚對他產生了嫉妒。靳尚害怕屈原的功名超過他,便千方百計地陷害屈原。楚王聽了靳尚的壞話,信以為真,火冒三丈,從此就漸漸疏遠了屈原。
屈原一心關注國家命運,并不去計較個人的地位榮辱。讓他擔心的是楚王身邊的一伙小人,怕他們把楚國弄得一塌糊涂。因此,他常常不顧丟官喪命的危險去勸諫楚王。楚王不但聽不進忠告,反而討厭他直言提意見,于是讓他去當三閭大夫,管些無關緊要的事。
楚王貶斥了屈原后,楚國由靳尚、子蘭等無能之輩當政,國家被弄得越來越糟。不久,楚王受了秦國的欺騙,一氣之下發布命令討伐秦國。公元前312年,兩國在丹陽大戰一場,結果楚國的軍隊,傷亡了8萬多人,還失去了幾百里國土。這時期,一些小國家也乘機襲擊楚國。身在國外的屈原,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祖國。當他聽到楚國連吃敗仗、孤立無援、處境非常危險時,他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馬上趕回祖國,幫助楚王挽救國家。然而,他已不被楚王重用,又身在國外,他只能為祖國的命運牽腸掛肚,為楚王而焦慮、憂愁、痛苦。
昏庸愚蠢的楚王這時依然信任和寵愛靳尚等奸臣,整天只知道尋歡作樂,對屈原照樣十分疏遠。屈原的一腔愛國抱負和才能智慧得不到施展,眼睜睜地看著楚國一天天衰落下去,心里悲憤不已。他把滿腔的愛國熱忱融注于詩文中,寫出了長詩《離騷》。這部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追求真理的真實寫照。
楚王重用奸臣,也給自己帶來了致命的災難。有一年,秦王邀請楚王到秦國相會舉行和談,楚王在靳尚等奸臣的慫恿下,決意去赴會。被放逐到楚國漢北的屈原聽到消息后,星夜策馬趕回都城。作為三閭大夫,他是無權參加討論國家大事的。可是,屈原的整個靈魂都托付蛤了祖國和楚王,他不能袖手旁觀,于是忍不住沖進殿堂激動地說:“陛下如果去赴會,一定是兇多吉少啊!秦國向來是個虎狼之國,從來不講信義。它欺騙我們的教訓,大王難道忘了嗎?這次秦王肯定也沒有安好心,大王您萬萬不能去呀!”
楚王身邊的靳尚等人心懷鬼胎,七嘴八舌,竭力主張楚王去赴會。最后,楚王還是聽從了奸臣的話,去了秦國,不久,楚王就被秦王軟禁起來。這時,他才后悔沒有聽從屈原的忠告,終于氣惱成疾,死在了秦國。
楚懷王死后,他的兒子襄王繼位。這位楚王整天也是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仍然重用靳尚等一伙壞人。屈原看朝廷這樣腐敗,國家危在旦夕,就寫了幾封奏章,勸諫楚王重用賢人,斥退奸臣,革新內政。不料這些奏章落在子蘭手里。氣急敗壞的子蘭在楚王面前又陷害屈原。楚王聽了讒言,便撤掉了屈原三閭大夫的官職,將他流放到江南的楚國邊境。
“位卑未敢忘憂國,雖九死而無悔。”屈原的大半生,都過著不得志的生活。他流放的地方遠離都城,生活非常艱苦,但他卻時刻關心著國家的前途,眷戀著可愛的祖國,幻想楚王有一天能召他回都城讓他為國盡忠。屈原經常一個人徘徊在荒野、江邊,癡癡地凝望著祖國的山河,向蒼天訴說自己思念和悲憤之情。當他從逃難的百姓口中,得知秦國的軍隊離楚國的都城越來越近時,不禁更加憂慮國家的命運,寫下了諸如《涉江》《懷沙》等凝結著血和淚的詩篇。
一天,江邊一個漁夫看見形容枯槁、神色憔悴的屈原,不禁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怎么到這荒涼的江邊來了?”
屈原氣憤地說:“楚國的當權者都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我是身遭壞人的陷害,被流放到這里的。”漁夫聽了,不明白地問;“那您為什么不隨波逐流呢?眾人皆醉,您為什么不同他們一起昏昏沉沉呢?”
屈原嘆了口氣,說:“一個清白的人,怎么肯到污泥里染上一身泥呢?我寧愿跳進江里,葬身于魚腹之中,也不愿跟那些禍國殃民的奸臣們同流合污! ”
公元前278年.秦國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聽到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他救國無門,走投無路,不愿親眼看到楚國的滅亡,便在這年農歷五月五日,懷抱石頭,憂憤地跳進汩羅江(今湖南省境內)中自殺了。
當地的老百姓聽到消息,都十分傷心,紛紛駕著船,不顧水急浪高,沿江打撈屈原的尸體。不知來了多少船,不知打撈了多少時間,可是江水滔滔,哪還能找到屈原的影子呢?許多人怕他挨餓,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給他吃;還有人怕江里的蛟龍搶吃這種食物,又用彩線系在葦葉外,嚇唬蛟龍。這種食物就是粽子。
后來,這種紀念活動一年年流傳下來,漸漸形成了一種風俗。直到今天,每年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很多地方的人們都要到江河里賽龍舟,家家戶戶要包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上一篇:少年英雄夏完淳
下一篇:岳飛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