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初期詩論的偏頗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由于革命事業的需要,很重視革命文學的建設。1922年2月年青年團的機關刊物《先驅》開辟“革命文藝”欄目,開始刊登具有革命鼓動內容的詩歌。1923—1924年鄧中夏、惲代英、肖楚女等發表多篇詩論,論及了新詩的發展和建設,他們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效用,反對藝術至上主義。他們認為詩人就是“文學的工具”,他們認為文學是激動人們感情,提高群眾革命覺悟的“最有效的工具”。他們要詩人多做能表現民族偉大精神的作品,多作史詩,以驚醒已死的人心,使人民具有為國犧牲的精神。詩要描寫社會實際生活,要暴露社會的黑暗,引起人們的不安,暗示人們以希望,以達到迅速改造社會的目的。他們還認為坐在樓閣中是做不出革命的詩的,強調文學創作要源于生活,他們提出詩人要從事革命的實際活動,才能創作出深刻動人的革命詩歌。他們還指出,詩人若不是一個革命家,他是決不能憑空創造出革命的文字來,詩人若是單有革命思想,而不參加革命活動,也不能創造出革命的文學。這些詩論有某些方面(如文學源于生活)無疑是正確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失之偏頗和武斷,尤其遺憾地是這些詩論在強調新詩的社會效用時,努力使藝術意識政治化,卻忽視了詩歌的藝術特征,而且對新詩發展也否定過多。這些均是早期詩論的遺憾。
黨的早期詩論在某些方面失之偏頗,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視藝術有他的自身發展規律則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這是深刻的教訓。
上一篇:康有為的悲劇
下一篇:弗雷德·洛茨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