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血案與“第二條戰線”
1946年6月底,蔣介石不顧多年戰爭造成的嚴重局面及人民對內戰的極端厭惡,會然發動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挑起了內戰。與此同時,國紡區的愛國民主運動敢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47年5月4日,全國各大學都舉行了發揚五四精神的紀念活動,上海學生走上街頭,高呼“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口與,示威游行。學生們的愛國行動惹怒了國民黨政府的軍警特務,不少學生慘遭特務毒打。稍后,上海各校學生到上海市政府門前示威,大學學生罷課,要求增加公費。為制止運動的擴大,國民黨政府頒布了《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盡管如此,運動還是在全國各大城市興起。5月20日,滬、寧、杭等地學生赴京請愿,被軍警打傷百余人。天津發生了流血事件,毆傷50余人,各地也發生了多起沖突,許多人受傷,被捕,這就是波及全國的“五·二○”慘案。
血案發生后,學生運動范圍更加擴大,發展到60個大中城市。他們的正義斗爭,得到了工人階級和各界人士的同情與支持,運動一直持續到六月份,并在上海成立了全國學聯。
五·二○革命運動,標志著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第二條戰線的形成,它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條戰線的軍事斗爭,加速了國民黨政權的滅亡。
歷史的經驗表明:學生運動的高漲,不可避免要促進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
上一篇:“為人當差”的盧梭
下一篇:“武三頭”和“張三頭”